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需求的提升,人们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心脏”——电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续航更远、质量更安全。这也意味着,谁能在电池技术创新上拔得头筹,谁就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团创始人周明明,出生于浙江长兴县。父亲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一辈子都在研究蓄电池。受此影响,17岁时他成功考入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在大学期间,他把有关电池的专业书籍看了个遍,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化学教师。

不过更喜欢技术研究的周明明,显然“闲不住”。98年的时候,他毅然辞职,拿着多年积攒下来的8000元,在老家租了三间简陋的民房,并招来十几个员工,组建了一家电池厂。

他的目光瞄向了铅酸蓄电池。当时电动自行车开始兴起,由于国产电池的使用寿命仅半年左右,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洋品牌。在此情形下,周明明立志要研发出能与洋品牌叫板的产品。虽然有父亲的帮忙,但初期并不顺利。为了能尽快突破技术上的难关,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经常一干就到了半夜。

当然光靠自己琢磨不行,他决定邀请专家担任顾问,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公司刚成立没有名气,几乎无人问津。周明明并没有退缩,而是亲自登门拜访,一番苦口婆心的介绍,加上超越洋品牌的壮志,终于招揽来数十位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规模的扩大,周明明不惜重金引进大批研发、管理人才,并坚持“人才在哪里,就把研发平台建设到哪里”。目前建立有研发机构15个,其中8个位于海外。正因为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超威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2100项,其中发明专利593项,国外发明专利112项,并取得目前电池行业唯一的中国专利金奖等奖项。

2020年4月,旗下主打高端电动自行车出行市场的“金超威”,在业内率先推出“14Ah/23Ah电池”。相比传统电动自行车电池,质量更高、容量更大、寿命更长、里程更远,稳定性更强。

截至目前,超威集团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与雅迪、爱玛、绿源、比德文等企业合作,并在全国建立了3万多家终端网点。近年来他们提出转型,向着全球最先进的能源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迈进。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