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洛·何塞·塞拉
1916年5月11日出生
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拉科鲁尼亚,2002年1月17日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塞拉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加利西亚人,年轻时有个作家梦,出资创办过一本名为《汪汪》的杂志。他的母亲兼有意大利和英国血统,希望孩子能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当个手艺人或艺术家。
塞拉童年住所
1925年,塞拉一家迁至马德里。求学期间他经常参加文艺沙龙,结识了加西亚·洛尔迦、聂鲁达等人。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10月应征入伍,参加佛朗哥的军队。很快他便要求退伍,去马德里当警察,被拒绝;不久后他负伤住院,直至内战结束。内战后塞拉辍学,在长枪党刊物上发表作品,又在纺织工会谋职,还担任过报刊检查员。
1954年,塞拉离开马德里,定居马略卡岛。后来,他筹建阿尔法瓜拉出版社(意思是水流丰沛的泉眼,现属企鹅兰登书屋),还和人一起创办《松阿尔马丹斯文学报》,为许多作家和作品提供了出版和发表的土壤。
塞拉在阿尔卡利亚
塞拉是西班牙战后一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近60年出版了70多部作品,有小说、诗歌、游记、回忆录等。他始终在探索新的写作手法,讨论的主题也多种多样,但基本以“寻找西班牙和西班牙生活”为核心。1989年,塞拉因“其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强烈多彩的叙事作品勾画了孤独无助者的令人心颤的形象”获诺贝尔文学奖;1995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
《帕斯夸尔·杜阿尔特一家》首版封面
1942年他的《帕斯夸尔·杜阿尔特一家》一举打破了战后西班牙文坛的沉寂。这部中篇小说用回忆录的形式,极写内战后西班牙农村的破败和野蛮,白描出某些残忍场面,仿佛用摄影机记录一般。小说淋漓尽致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和畸形,并由此开创了“可怕主义”流派。此书出版后不久就被列为禁书,塞拉还因此书丢了工作,但是在阿根廷等其他国家,这本书一版再版,让塞拉迅速成名。
从1942年到1948年,塞拉费心构筑了长篇社会现实主义小说《蜂巢》,因未通过审查,1951年不得不先在阿根廷出版,1962年它才在西班牙面世。在初版序言中,塞拉坦言:“《蜂巢》不过是日常、粗暴、亲切而痛苦的现实的苍白反映和卑微影子。”小说描述了内战结束3年后的冬天,一群马德里人在两天半时间里的生活场面。它将城市比喻为“蜂巢”,用尽量客观的笔调,观察着全书出现的365个人物。小说没有绝对主人公,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无序,时空跳跃,许多评论家将它与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相提并论。1982年《蜂巢》被拍成电影,塞拉还在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蜂巢》电影,右二为塞拉
选段
顾客们两肘支撑在破旧的、高低不平的大理石桌面上;看到女老板从身边走过时,几乎不屑一顾,他们内心里茫然在想:唉,如今这个世界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许是由于这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吧!许多张咖啡桌上铺的大理石桌面原来都是墓碑,有的上面还刻着清晰的字迹,只要用手指摸摸桌面背面,瞎子也能辨认出来:“此处安葬着青春夭折的埃斯佩兰萨·雷东多小姐”,或是“安息吧,开发部副大臣拉米罗·洛佩斯·普恩特先生”。
咖啡馆里的顾客都是些相信万事天定、命运面前谁都无能为力的人。在堂娜罗莎的咖啡馆里,人人都在抽烟,多数的人在独自沉思,回想起种种微小的、愉快的、值得留恋的往事,这些事情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过希望或空虚。有的人神情恍惚,不知在想些什么。有的人沉湎于回忆之中,脸上的表情酷似一头疲惫衰弱、祈求怜爱的牲口;他们用手支着前额,充满忧伤的眼睛像是暴风雨后平静下来的海洋。
《蜂巢》,黄志良 刘静言译
鲁本·丰塞卡
1925年5月11日出生
鲁本·丰塞卡,1925年5月11日出生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茹伊斯迪福拉,202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他是巴西当代杰出的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他有多年当警察的经历,小说常以直白、冷酷的语言表现巴西城市生活中“暴力”的存在。代表作有《新年快乐》等,2003年获卡蒙斯文学奖。
伏尼契
1864年5月11日出生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5月11日出生于爱尔兰科克市,早年丧父,后随母迁居伦敦。1882年,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学成归来,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1892年,她和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897年,《牛虻》问世。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曾经鼓舞了大批的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她还写了同类题材的《牛虻在流亡中》《中断了的友谊》等小说。
伏尼契在中国和前苏联等国拥有广大读者,但在英国一直受到冷遇,她晚年迁居美国,1960年7月27日在纽约寓所去世。
选段
不过,我还有一个愿望。
一
个即将赴死的人还有权进行遐想,我的遐想是,你应当明白我为什么对你总是那样没有好脸色,那样缺乏理性,对过去的旧账总是耿耿于怀。不过,当然,你是理解为什么的,我告诉你只是因为我乐意把这些话写出来。婕玛,当年你还是个丑陋的小姑娘,穿着做工粗糙的打褶格子布裙、扎着一根小辫拖在背后,那时候,我就爱你。现在我依然爱着你。你还记得那天我吻了你的手,你可怜兮兮地求我“下次不要再这样”?那是我的一次恶作剧。我知道,但是你必须原谅我那样傲。现在我吻了这张纸上写着你名字的地方。所以,我一共吻过你两次,而且每一次都没有得到你的同意。
就此搁笔。永别了,我亲爱的。
信的下方没有落款,只有他们小时候一起学过的一首小诗。
那时候的我是
一只快乐的牛虻,
无论我是活着
还是已经死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