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夏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江西婺源,存在一个明星鸟种,那便是黄喉噪鹛。这种小鸟,身长不到25厘米,顶冠蓝灰色,戴着黑色的眼罩,喉是鲜黄色的。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每年4--6月,就有中外鸟类专家和鸟类爱好者不辞辛苦,到江西婺源寻觅她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小鸟,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的东北部至缅甸掸邦。在中国,只分布在江西和云南。可谓分布区域异常狭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鸟类。出没在在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喜食昆虫,也吃些野生草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一位法国传教士魏维埃在江西婺源发现了这种鸟,在1923年被法国鸟类学会主席命名为黄喉噪鹛东南亚种。2006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国际鸟盟《红皮书》和《红色名录》的主要编撰者考勒尔博士,又发表文章将原黄喉噪鹛东南亚种重新升格为独立种,下辖思茅亚种。而著名鸟类学家何芬奇先生与杨岚先生,提议以靛冠噪鹛为它i的中文名。从此,黄喉噪鹛更名为靛冠噪鹛(现在这两个名字常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小鸟,非常神秘,曾经失联近百年,时而消失,时而复现。从1919发现黄喉噪鹛,到1956年人们在云南思茅再次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37年。此后,在思茅地区它就很难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底,英国鸟类保护协会一位会员,在香港鸟市意外发现混在内地出口画眉中的一只黄喉噪鹛,经认定确认这只黄喉噪鹛是婺源亚种。随后,寻找黄喉噪鹛的工作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找工作可谓异常熬人。1993年3月12日,中科院动物所何芬奇、张荫荪两位鸟类专家亲赴婺源,寻找黄喉噪鹛野生种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没有发现黄喉噪鹛野生种群,但却意外发现了一张在1992年拍摄的黄喉噪鹛的照片。这说明,1992年婺源境内还有野生黄喉噪鹛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12月,何芬等人再次深入婺源山区进行野外考察。3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发现黄喉噪鹛踪迹。但考察工作一直没有停止。2000年5月24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人们终于发现一群黄喉噪鹛。大家欣喜若狂,拿起相机一顿猛拍,连拍了好几卷。(那时,数码相机没有普及。)其种群数量才不到150只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似乎爱和人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在2007-2008年。又一次神秘失踪两年后,让人们着急不已。毕竟种群数量异常小,人们生怕她遭遇不测。从2009年始至今,她在婺源才算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每年当江南油菜花飘香的季节,黄喉噪鹛会在4月下旬的某一天如期而至。至于它从哪来,人们不得而知。在秋天即将到来之际,她又带着自己刚刚学会飞行的孩子,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没有任何踪迹。在漫长的秋冬季节,人们不知她具体在在哪里度过寒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发现,其栖息地多为常绿阔叶林地带。鸟巢,最低离地面5米以上。每对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4只。两周后,小鸟能自行觅食了。她特爱洗澡,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16时左右,除暴风雨天气外,总要到溪边戏水。

近年来,它的栖息地在不断扩大,种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再也不会那么难以见到她了。

婺源,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达82%。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野生动植物,成为自然爱好者的必到之处。

做自然使者,为大自然代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