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公司里,老板非常信任他的经理,通常由每个经理决定自己部门主管的去留,而经理在老板的影响下,似乎也在向老板学习,让自己的主管决定他们部门组长的去留。一开始还不错,但是,第二年就出现了问题,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明显增长,员工人数也没有明显变化,可是,经理却纷纷抱怨人手不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抱怨之声不但没有平息,而且要求公司增加编制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在他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解读,他告诉我们: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置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来当助手。

帕金森教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很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数量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是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营企业中,因为有着严格的人员编制,不会出现政府部门人员不断膨胀的现象,但是会出现人才一代不如一代,总是抱怨人手不够用的现象。这是因为经理在招聘自己的下级主管时,知道招聘比自己强的人做自己的直接下级,很容易让下级取代自己,依据“趋利避害”的利学人性观点,他们会淘汰那些将来有能力超越自己的应聘者,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没有威胁、能力差的应聘者,做自己的下级主管。

同样的道理,下级主管在选拔班组长时,会和他的上级经理一样,选择比自己能力差的、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人来做班组长。依此类推,只要有增员的机会,管理人员就会专门选拔那些能力差的人,淘汰掉那些比自己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看到自己没有升职机会,只好跳槽辞职,留下来的员工能力越来越差,工作效率、工作业绩逐步降低。管理人员当然不会承认这是因为他们选拔的下级能力不够,他们转而抱怨人手不够,请求公司增加人手。这是利学原理对帕金森理论在民营企业的应用的解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要想突破执行力的第四个关卡,让当事人“会做”,就要建立人员招聘、试用、使用、淘汰的流程。按照利学“为己欲、存人欲”的行为准则,以结果为目标,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达到奖优罚劣、优胜劣汰,通过赛马机制来选拔任用人才。这样,才能保证让做事的人“会做”,这样就可以顺利地突破执行力的第四道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