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好几次关于皇帝称呼的提问,太宗和武帝以及康熙乾隆这样的称呼分别属于哪个系统,以及什么时间段用这样的称呼来区别每个皇帝。这里就简单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称呼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然是区分谁是谁。某个称呼不会混淆,再加上简洁明了,我们就怎么称呼了。就好像称呼米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小布什。反正中国人也不会把他两与其他姓布什的别人搞混(姓布什的普通人大部分中国人也不会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不直接称呼皇帝名字?皇帝的名讳在古代是你随便乱叫的?即使现在也会404的好吧。

一开始称谥号,因为谥号具有唯一性

谥号简单来说是人死后盖棺论定,用一两个字评定一生的是非功过的系统,这个评价是人人有份的。所以可以作为区别每个皇帝的标志。这种方式起源于西周。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就是评定他们一生功过的判词。周朝还顺带手给没有评谥号传统的商朝末代国君评了个很不好的“纣”的谥号。于是美男子帝辛就在历史上华丽丽的被称为“商纣王”。

而庙号的历史更早,起源于重鬼神的商朝。本意是有功德的逝去帝王纳入国家太庙祭祀。所以没有什么功劳的统治者理论上是混不到一个庙号的。所以开始的时候称呼庙号显然区别不开皇帝或大王(大部分人没有怎么区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汉朝建立(秦朝不弄这玩意,因为傲娇的始皇帝认为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死后被大臣和儿子评头论足,我伟大的始皇帝不可以被这样对待),把庙号和谥号都恢复了。谥号每个皇帝都有。而且为表明老刘家以“孝”制天下,皇帝的谥号都是“孝”再加一个字。如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就是因为他的谥号为“孝武”。这样一来每个皇帝的谥号是唯一的。而汉朝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混上庙号的。延续文景之治的汉景帝都没有混上庙号。所以用庙号称呼就区别不开谁是谁。

再后来称庙号,因为庙号具有唯一性

后来的后来,这些皇帝个个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大的,应该混上一个庙号,能死后继续在太庙里吃上冷猪头。比如三国时期魏国的曹睿在死前就给自己定好了“烈祖”的庙号。所以庙号成了只要当过皇帝人手一个的标配。自然就具有唯一性和区分度了。这个转变在唐朝最终完成。因为毕竟像曹睿这样无耻的皇帝没有统一全国,朝代历史也不长,影响不大。

而谥号这个本该言简意赅的判定一生功过的谥号也被皇帝们玩坏。成了美好的形容词修饰大比拼。比如慈禧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用这玩意区别皇帝,怕不是要把人累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因为所有的皇帝都混上庙号,而且每一朝的庙号不可能重复。比如李世民庙号“太宗”。他的子孙在位的李唐就不可能再有“太宗”。所以就用庙号来区别与称呼皇帝了。所以从李唐开始,用庙号区分皇帝就流行起来了。

明清时期年号具有唯一性,所以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后来的后来,我们看到明清时期指代皇帝一般用他在位期间的年号了,比如:崇祯,比如乾隆。因为朱元璋老先生规定,一世一元。也就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意思。所以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的年号是固定的,就用年号指代皇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系统后,明清之前皇帝一开心就换年号像换qq签名一样。武则天在位15年用了17个年号。那时候可能皇帝自己都记不清自己之前的年号,所以不可能用年号来区分皇帝。

综上:到底用什么来称呼皇帝,无外乎考虑的是唯一性和区分度。在谥号有唯一性和区分度的时候用谥号。反之就用庙号和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