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许多事,在旁观者眼里,充满了曲折离奇,绚丽无比,倘若写书或讲故事,自有引人入胜的所在,然而置身其中,遍尝个中滋味,其酸楚与艰辛,不足以与外人道哉。

而故事就是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我只是恰好高考考得好,擅长考试而已。”

这是北大女生李雪琴前段时间发的一条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对于北大的争论好像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北大毕业生去哪都会让人不不满意。

你出国,他说你辜负祖国培养;

你做老师,他说你浪费资源,不如当初考师范;

你去互联网,他说你拜金,没有家国情怀;

你创业,他说你当初读北大干嘛;

你做公务员,他说你权利崇拜,学霸情商低;

你搞科研,他嫌你赚的少,说“读书无用”;

……

反正你干啥都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这样的新闻又来了,一个北大女毕业生去链家做房产中介,让她又成了靶子。这让我想起了高晓松当年批梁植的一幕:名校镇国重器,里面的学生应该胸怀天下、以改造国家等事情为己任,而不是去找什么样的工作。可是现在金钱至上的风气已经改变人们观念。导致名校的学生、导师包括领导,都是请一群房地产商人去演讲。

这叫啥,这叫何不食肉糜。

高晓松提到了一个词,镇国重器,可现在的清华北大毕业生,真的还担得起这样的担子吗?TOP2只不过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个进去以后就保证不焦虑走上人生巅峰的魔法院校。清华北大出来的就不是底层了吗?就可以摆脱无依无靠,摆脱身不由己,摆脱前浪的压制了吗?阶层固化的今天,单凭一张文凭是很难搞定一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下这组数据:

194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2.1万。1953年人口普查,中国人口5.9亿。

197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16.5万人。1982年人口普查,中国人口10亿。

2010年,中国录取大学生575万人。当年人口普查,13.7亿。

当年大学生不愁分配,可以诗与远方弹吉他,也许还谈论祖上余荫,论世兄年弟。现在大学生普及了,北大清华每年也有好几万学生,他们需要考虑谋生。所以,他们的选择有问题么?

北大毕业就不会工作和专业不对口吗?就不会遭遇父母生病、职场危机、人到中年吗?不久前某为辞退老员工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谁能保证你今天还在好好上班明天不会被通知卷铺盖回家?风口很多,被风吹走的更多,一大波即将死去的企业就在路上。一大波意气风发的员工正在垂死边缘。

在大城市有房有车又怎么样,一旦遇到收入不稳定甚至失业断供,银行随时把你的房子收回去,回老家不是开玩笑,三四十岁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普通人,你回去还能做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就算你现在事业无可替代,还在金融IT这样的高收入行业,且不说这样的工作有多苦逼,你能保证自己一直不生病?别以为一年挣个几十万就牛逼哄哄了,一场病袭来随时能把你的梦想打得粉碎。

所以,别再对北大清华期望这么高了,他们或许很会考试,或许只是运气更好,或许只是多花了些时间,其实他们和所有人一样渺小,特别在时代和命运的洪流面前,都很脆弱无力。

我们的社会,更多要学会的是包容,而不是用一个标签就去指定某个群体里所有人的人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没有人规定北大的出来不能做中介,许多时候,我们都在用一个套子将自己的眼睛套住,一遍一遍重复别人眼中自己应该有的人生轨迹。

那个北大女生,她之所以这么选择,因为她觉得值得,名校毕业怎么样?选择自己喜欢的、认为值得的工作,这不才是最重要的吗?人生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值与不值,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好。

最后,我想说,也许你进入了一个碰巧不需要你所提供的各种才能的社会,这并非你的过错。一个人,不是看你在光明中有多伟大,而是看你在黑暗中有多勇敢。面对未知,从来没有完美的选择,可你并不需要为此焦虑。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个角度看世界。

记得清华的陈吉宁校长说过一段话:“作为一名清华毕业学生,我相信,你们有战胜懈怠的毅力,有走出彷徨的智慧,也有耐得住寂寞的情怀,但你们更需要的是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从容地行走在无人知晓的荒原上的勇气。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生活不是一张试卷,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

愿我们都在尘世中, 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