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痒痒挠”不仅解决了古人

“背痒但手短挠不到”的问题,

也体现了古人

“再痒也不愿求人”的傲骨。

因此,痒痒挠也叫“勿求人”,

民间还有“老头乐”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管“痒痒挠”叫“搔杖”,

后来因审美的提升,

“搔杖”又演变成了名字更为雅致的

——“如意”。

柄端作手指之形,

以示手所不能至,

搔之可如意。

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十九世纪 雕瓷云龙纹如意

当然,历史长河悠远,

除了挠痒,

各路人群出于对如意的喜爱,

也拿着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比如佛僧讲经时,

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

五代李克用,

曾经用铁如意指挥三军;

舞姬们拿它来做歌舞的道具……

如意的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意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以后,时至魏晋,魏晋人喜欢炼丹服药,因此经常会出汗身痒,于是那时的文人便养成了手持如意边挠痒边讲玄学的习惯。加之那时宽衣大袍,魏晋人又天生有一种潇洒气质,因而手持如意,便带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玉如意

到了唐朝,如意的手型开始变为象征吉祥的灵芝纹,卷云纹,心形纹,并开始用金玉制作,不仅成了艺术品,更将魏晋时期的一股仙气和雅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也就是我们现代熟悉的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御制北京铜胎画珐琅福寿双全如意

再后来,到明清时候,如意逐渐开始脱离手握使用的范畴,变重变大,成为了集宫廷礼仪、汉族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十九世纪 镀银丝镶嵌翠玉如意

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

如意的材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鎏金如意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珐琅、沉香、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珐琅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檀如意

如意的图案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进而逐渐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等形状,增加了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意的装饰手法

如意的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初 金漆木灵芝形如意

如意经典样式

天官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但是高贵而威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老银鎏金天官赐福银如意

灵芝式如意:这种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九鼎如意都是灵芝式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檀灵芝如意

三镶式如意:就是用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我们称为三镶式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事变迁,现今如意

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成为古玩之属,

但一柄柄精致粹美的如意

承载着它们所曾拥有的历史

及它们所蕴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

依然那么悦目怡情,

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如意在握,岁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