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文化由于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使用语言和文字方面,更甚者有的国家有好几套语言文字,比如我国就有很多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不同的,但往往最后都会慢慢统一起来,毕竟大家都是要互相来往的,不管是生意还是人口的流动都躲不掉交流。我国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就是汉字,几乎是占了99.9%的市场,如今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学普通话和汉字了。我们以前在历史课本上学的是:汉字是由仓颉造的,”仓颉造字“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其实仓颉只是把前人的成果加以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汉字的发展是历朝历代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最后累积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古代女性的地位都是很低的,所以在汉字里并没有专门的人称代词来代指女性,有时候非要用的时候,就借用男性的人称代词“他”来代指女性,但随着近代女性的权利日渐上升,她们在社会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强,而且很多学者在翻译国外优秀作品时发现英文中的”she''总是很难翻译,人们不得不思考要不要创造一个新的汉字来代指女性,当然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个汉字就是“她”,但在这个汉字出现之前,大家也都是走了很多弯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在19世纪30年代,当时国内的文人也只是意识到了需要一个新的方法来专门代指女性,并没有过多的探索,反而是一些传教士在翻译他们的教义时发现“she”在汉语中找不到专门的词来对应,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该妇】来指代女性,也有一些传教士用【他女】,总之方法五花八门,都是为了区分男女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传教士们发明的这些方法虽然他们用的不亦乐乎,但在国内大家基本上也是不怎么接受,于是大家用了老祖宗的那一套,搞个一词多义不就完了吗,于是慢慢的,用【伊】代指女性渐渐在文化圈里扩散开来,但后来大家发现,写文章用“伊”字还好,但当大家交流的时候,一会儿用Ta,一会儿用Yi,很是不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于是“伊”字的指代用法渐渐被大家所抛弃,后来又有人站出来改造了一下那些传教士的发明:【他女】,国内有些人照猫画虎用“他”+右下方一个小小的“女”字来代指女性,但由于这种方法在印刷时很不方便,而且造型看起来有点丑,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就在大家都陷入困顿之时,刘半农先生站出来了,他是江苏淮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语言学家。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刘半农先生也是很支持男女平等这一思想,于是他发明了“她”字来代指女性,和“他”字正好对应,发音也一样,当时刘半农先生的影响力虽然没有鲁迅等人大,但架不住“她”字之香啊,很多人接触了“她”字后发现既好写又好说,于是就形成了一股风迅速席卷了中国汉字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权主义痛批刘半农先生

男性“他”的偏旁是人字旁,而刘半农先生发明的女性“她”直接把人字旁改成了“女”字,当时由于女权主义刚刚崛起,大家对此很是敏感,相当于如今美国的种族问题,稍有不慎就会有人将你喷的体无完肤。所以刘半农先生当时遇到的骂声不比如今的网络暴力弱,当时的杂志《妇女共鸣》还公开发文强调本刊从不会使用“她”字,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让我想起了“啊,真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虽然当时很多人痛批刘半农先生,但毕竟“她”字的用法就是方便好用,用过的人都是五星好评,而且鲁迅、冰心、郭沫若、茅盾等一系列文坛大家都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了“她”字,老百姓一看,偶像们都说没问题了,咱也就用呗。于是那些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就像是现代社会的“爱狗人士”不让大家吃狗肉一样,嗓门再大也没人听你的。

冰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字正式转正

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通行全国的《国音常用字汇》正式将“她”字收入词典,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算是有了正式的身份了,刘半农先生三年之久的骂也没白挨,后来也是出现了很多女字旁的汉字,大大丰富了我国的白话文,为大家传情达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