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敬佛,将佛龛供于高堂之上,在生活中幻化出一场美的修行。

汉扬雄著《方言》称:“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青瓷神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喀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

佛龛有大有小。大者出现于诸多佛教遗迹中,早期人们凿崖为空,以安佛像。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石雕佛龛

清 核桃木黑漆描金大佛龛
清乾隆 御制紫檀四角重檐楼阁式佛龛及释迦像
明宣德藏银彩绘佛龛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佛龛

小者多为木制,仿造庑殿、楼阁等建筑样式。龛上设飘檐,下承须弥座式台基,前有回廓,后置佛室,当属等级较高的宫殿形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乾隆 御制填珐琅佛龛奉释迦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连银錾八宝莲纹龛

小型的佛龛多放置于桌案之上,故又称为“案头佛龛”。当权者和文人,无疑是案头佛龛流行的最大由来。现存的案头佛龛中,最常见的分别出自于:南北朝、元朝和清朝三个时期。这些时期,当权阶级无疑都对佛教推崇备至,从皇室到大臣,从官宦到百姓,佛教大行其道,佛龛也作为“日用品”登堂入室,在家居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权利将佛龛推广到了千家万户,那么文人就是将佛龛发展到极致精美的“功臣”。文人向来喜欢小而精致的东西,譬如香炉、茶盏无不如此,佛龛也不例外。将佛龛请上案头,不但能在家中供奉,还能装饰家居生活,一举两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木佛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头佛龛有两种美,一种是繁复华丽的贵气之美;另一种是简约大方的禅性之美。清朝的佛龛承袭其富贵的审美标准,在生活上都极尽奢华之能事,大量的玉石、宝石、珊瑚等珍宝镶嵌于佛龛之上。此时的佛龛,常见通体装饰,没有空白,达到空前的富丽和辉煌。但是,过份追求装饰往往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有时忽视使用功能,不免有争奇斗富之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白檀雕兽面福寿佛龛及铜鎏金药师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近代,案头佛龛的审美更注重意境的表现。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此美好的一件佛龛,谁不愿意用它供奉神佛,在生活中幻化出一场美的修行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