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热播的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香港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该剧让几位主演红到发紫,超高的收视率和全网播放量破100亿,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电视剧以女主角罗子君的口吻,讲述了独立之路下的成长史,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这一人物的成长史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是向鲁迅致敬而作,因此亦舒延续了鲁迅笔下的子君与与涓生的爱情故事。两篇小说相隔六十多年,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子君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写作角度和时代的变化下,造就了不同的“子君”。

子君和涓生(陈俊生),他们不单单承载着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名字、一个人物的使命,而是代表了中国近百年社会的变迁和变化下,建构着一代人物、一代女性生存的选择和意义。

从鲁迅小说《伤逝》、亦舒小说《我的前半生》到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改编的联系。三部互相关联的作品,跨越将近百年(1925—1982—2017),中国女性面对自己命运有着相似性的同时,在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路上的改变,以期探讨新时期女性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的新内涵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子君”原型的产生,代表了近百年中国女性命运的相似性

《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故事以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创作,讲述了“五四”新青年史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两人不屑于周围的冷眼,打破封建传统的约束,公然相恋。

女主人子君料理家务,沉醉于小油鸡、小狗和洗衣做饭的日常生活中,爱情的火花在琐碎生活中逐渐熄灭,涓生薪资较少,日子尚可维持。然而涓生失去工作之后,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让涓生对子君的爱意渐渐消失。最终涓生抛弃了子君。子君跟随父亲回到家中,随后去世。

亦舒的小说沿用了鲁迅《伤逝》中史涓生和子君的名字,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前半生》。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子君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全职太太,丈夫涓生是诊所老板,两人是大学同学,家里虽有贷款,但汽车、司机、保姆都不缺。

看上去幸福的家庭,有天涓生突然向子君提出离婚,移情于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女演员辜玲玲。子君被抛弃后,在朋友的协助下逐渐克服自卑与软弱心理,在陶艺的世界里找回真正的自己。最终,子君遇见一个成熟稳重的钻石王老五翟有道,两人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发生在今天的上海,呈现了一位全职太太罗子君被丈夫抛弃后,有过难捱的日子。但是在好友的帮助下,重入职场,努力工作,提升自我,取得骄人的业绩,最终俘获了精英成功人士贺涵的心,有灰姑娘逆袭的快感。

三部互相关联的作品,跨越将近百年,鲁迅与亦舒都通过子君形象的塑造,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理性思考。鲁迅的《伤逝》以涓生的手记为叙事视角,讲述了在涓生心里,子君和涓生一路以来的故事,以男性视角描绘妇女解放的作品。《我的前半生》则以女性视角为主,对女性的独立进行反思。

《伤逝》与《我的前半生》中的新旧子君是身处不同时代的知识女性的代表,两人都选择了步入婚姻殿堂保护自己,安心做家庭主妇逃避世俗压力, 由一个知识女性变成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都同样遭遇被丈夫抛弃的悲剧命运。

女性命运似乎没有随着时代的推移、地域的改变而有本质的变化——全职太太的长期饭票并不可靠,家庭保护仅是暂时的安稳,时代与命运的不安和动荡仍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子君”出走之路的选择与蜕变,代表了不同时代下女性命运的差异性

尽管《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都有相似之处,但结束婚姻之后二人的选择大径相庭,因此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结局。从所叙述的故事来看,《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算是对鲁迅作品子君命运的乐观生活的后续报道。被抛弃后的子君,真正独立且生活精彩。

①《伤逝》中的子君选择回归原生家庭,《我的前半生》选择外出工作找到自己的价值

经济独立,才能灵魂挺拔。

《伤逝》中,涓生对子君说已经不爱了,她只是沉默着,“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被父亲接回家后,郁郁而终。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中,子君的死亡不是个案。女人想要活下去就是依附男人,没有男人的依靠不是堕落就是死亡。

鲁迅先生灼人的眼光扫描到了存在于女性身上的这个宿命式的悲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亦舒笔下的子君和电视剧中的罗子君都是在困顿中站起来,在朋友的陪伴下重新找到生活的轨道。尽管生活艰苦,至少可以养活自己和孩子,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爱人,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可以说,女性独立的基础就是经济的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对自身悲剧认知的差异性

三位不同时代的子君在被抛弃后,第一反应都是无助。

鲁迅《伤逝》中子君的表现是:“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亦舒《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我如遭晴天霹雳,退后两步,跌坐在沙发里”;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先是大哭,感觉自己“像一条鱼被扔进沙漠”。

经历了最初的绝望之后,三位女性在行为表现上就显现出不同时代下的差异性。

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至死都没有反思自身悲剧的根源,因为没有能力和条件让她反省;亦舒小说中的子君,经过了失落彷徨、自我拯救之后,找到自身价值后再次投入到另一段婚姻中;电视剧中的罗子君则在企盼与贺涵一起看海的浪漫爱情的遐想中,继续为自己的人生埋单,将亦舒小说中子君没有迈出的另一只脚即将迈出去。

《第二性》中说:

“女性利用财产依附于丈夫:财产被取消,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还有儿女们组成的联系,也无法和离异的稳定性进行对比。”

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各时代子君结局不同和自身认知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伤逝》中的子君婚姻没有保障,《我的前半生》还有赡养费和房子

《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婚姻是不合法的,没有法律保护。因此婚姻结束后,子君没有任何物质利益。除此之外,子君还把全部保证生活的物品与钱财留给涓生。她想要用自己的牺牲换得涓生的“新生”。

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完全不同,在离婚后,她通过打官司,得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每个月还有几千元赡养费。因为生活有保障,所以她可以痛定思痛,开启新生活。

三个不同的子君,三个不同的时代,两个不同的区域,“子君”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建构要求,一方面反映了时代下女性自我位置确立与突围的现实境况。

《伤逝》与《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形象相隔百年,通过对比分析子君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时代变化对女性命运产生的影响,也透过当代子君的选择看见了当代女性的觉悟和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不断折腾和成长的“子君”让我们窥见:独立才是最大的底气

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子君告诉我们:婚姻的好坏,决定了命运的走向。慎重的选择,保持经济独立,做个自立自强才是婚姻最大的底气。

张爱玲有句名言:“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却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那般高傲和冷艳的张爱玲,在遇见胡兰成之后,低到尘埃里。换来的却是胡兰成的背叛和一身伤痕。

《伤逝》中的子君也很热烈,爱的奋不顾身,甚至为涓生放弃家人,最后却郁郁而终。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也爱深到骨子里,但从未失去自我。离婚的时候,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骄傲。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的爱有尊严、有底气,她没有因为离婚就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所以,即使离婚依然可以得到钻石王老五的心。

因此营造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情和婚姻,靠的从来都不是“低到尘埃里的仰望和攀附”,而是女性骨子里的坚毅以及周身充满自信和独立的气场。

圣经中有言:

只要你一息尚存,就不要让任何人牵着你的鼻子走。凡事自己做主。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拥有独立的思想意志,才能掌握命运的轮盘,如果只是一味顺从,结局就如《伤逝》中的子君一样,被命运牵着走。

电视剧中子君的独立和好强,才是我们对抗生活最尖锐的利器。

往后余生,希望我们都可以像电视剧中的子君,做一个独立的姑娘,掌握属于自己人生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