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让以往不受待见的“摆地摊”一夜爆火,成为疫后经济复苏的显学良方。

地摊经济也成为了继直播带货之后,2020年又一个全面热议的风口话题。它不仅引发了相关上市概念公司股价飘红,吃瓜群众在朋友圈激烈讨论,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解读,互联网公司们也按捺不住参与了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唱吧创始人陈华在北京地铁口摆摊卖起了麦克风;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摆摊宣传起了自家的保险商城;就连巨头也加入了进来,腾讯HR摆摊招人,喊着“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腾讯热招岗位大放送”的样子,熟练地让人心疼。

这一波地摊风来得甚猛,殊不知,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前,都曾经摆过地摊。

互联网大佬摆摊史

1994年,马云从执教6年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和几名朋友一起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开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但是大佬的创业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博翻译社创立之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房租2000元,第一个月只挣了7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着公司维持不下去了,马云去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鲜花、工艺品、内衣、袜子等,白天创业,晚上摆摊。就这样,靠摆摊带来的利润,马云撑过了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刻,让海博翻译社活了下来。

4年后,另一位电商大佬刘强东从人大毕业,在中关村支了个小摊,在自己和初恋女友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起名“京东多媒体”,售卖光碟、网卡等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当时,名牌大学毕业生去摆摊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但是刘强东坚持了下来,并打出了“明码标价、正品行货”的招牌,吸引了不少顾客。就这样,小摊慢慢变成门店,门店最终又变成了京东网上商城。刘强东也成为了马云之后的又一位电商大佬。

1987年,任正非43岁,因工作失误损失200万元被南油集团开除。不仅中年失业,而且背上了巨额债务。任正非拿出仅剩的2万多元创办了华为公司,但当初的华为别说盈利了,甚至连主营业务都没有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养家糊口,任正非摆起了地摊,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保健品、减肥药、火灾报警器……什么挣钱卖什么。也正是在摆摊创业的过程中,任正非结识了一位做程控交换机的朋友,发现了电信行业对程控交换机的巨大市场需求。于是,华为才逐渐走上正轨,慢慢踏上了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

地摊精神更可贵

其实,除了以上这3位大佬,“曾经摆过摊的商界大佬”这份名单中,还有许多大家如雷贯耳的名字——柳传志、潘石屹、宗庆后……

之所以为大家介绍这些大佬摆地摊的经历,并不是想号召大家都去摆地摊,也不是想说现在去摆地摊的最后都能成为商业大佬。

当我们回顾大佬们的创业经历,你会发现,虽然他们当初摆地摊也是为了谋生,但是地摊只不过是他们奋斗岁月中的一个过客。最终决定他们成功的,则是在摆摊创业过程中展现的其他品质。

比如任正非在摆摊时了解到国内交换机市场的机遇,决定自己做研发,最终将华为打造成了中国智造的一张名片;刘强东在摆摊创业时一直坚持“明码标价,正品行货”,这也成为了后来京东网上商城的最大标签。

马云在摆摊时发现,摆地摊赚的钱比开翻译社多好几倍,于是当时公司里有人对马云说,不如我们转行摆地摊吧。但是马云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还是通过海博翻译社攒下了自己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为后续创办阿里积累了资本和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过后的世界,黑天鹅漫天飞舞,经济发展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著作《贫穷经济学》中,地摊被称为“穷人的生意”,入行门槛低,但天花板也很低。

注重研发的坚持成就了华为;诚信经营的品质成就了京东;走一步看十步的战略眼光成就了马云和阿里巴巴。或许我们能通过地摊经济短期救急,但是无论摆不摆摊,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些隐藏在故事中的“地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