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产固体燃料火箭“长征-11”在西昌发射成功,官方称此次发射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采用新型发射平台实施发射、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首次采用2米直径整流罩。其中,“新型发射平台”引发了各界的无限遐想。此前“长征-11”曾进行过陆地车载发射与海上平台发射,与二者都截然不同的“新型发射平台”会是什么呢?综合近几日的各方推测来看,较为靠谱的答案或是轨道机车平台,即铁路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运载火箭是在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火箭射向太空,弹道导弹则以地面目标为主,采用抛物线弹道;第二,火箭的上面级搭载的是卫星或宇宙飞船,弹道导弹则搭载核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上述不同,运载火箭与弹道导弹的诸多技术都是相通的,因此二者的发射平台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通用的。考虑到苏联曾研发并列装用于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末日列车”,不排除此次“长征-11”火箭也采用了类似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除了原子弹、中子弹和氢弹,核武器的范畴中还包括有核载具,即可搭载或投掷核弹头的工具,如战略轰炸机、洲际导弹、航空母舰和战略核潜艇等。而在那个疯狂的冷战年代,美苏两国都曾为寻求更多且更灵活的核武发射方式而绞尽脑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末日列车”是苏联时期的核威慑平台之一,将RT-23型洲际导弹与内燃机车相结合,使之依靠铁路机动转移和发射,在陆地发射井和轮式发射车之后,拓展出了陆基核威慑的新方式。RT-23的射程在9700至10300公里左右,可携带最多10个分导弹头,是苏联二次核反击的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国土广袤,铁路线如蜘蛛网一般密密麻麻,通向各处。隐藏在内燃机车列车组内的RT-23导弹很难被发现,因为这种洲际导弹发射车组从外观上与普通的货运列车几乎没什么分别,车型和外部颜色都很正常。如此一来,只要“末日列车”遵守相关的列车时刻表在铁路上奔驰,其就等于是“隐身”的,即隐藏在了苏联每日成千上万辆普通列车之中,就算被卫星拍到也找不到疑点。

当接到发射指令时,列车可以在轨道上停下,冷藏车厢打开并竖起导弹,发射后可快速机动躲避敌方攻击,并准备进行下一次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苏联人不同,冷战期间的美国人并不打算依赖铁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内河驳船。美国有举世闻名的五大湖,其中苏利比尔湖的面积高达8.2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淡水湖。至于密歇根湖和休伦湖,也分别有着5.8万和5.9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可以说,这些湖泊面积几乎与一些小国的国土面积等量齐观。因此,美国人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所谓的“河基核威慑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规划,美军将把部分洲际导弹部署在内河驳船上,每艘驳船发射平台铰接有多艘平板船,用途分别是驾驶区块、人员生活区块和导弹储藏与发射区块。通常,每艘驳船平台可搭载10~20枚“侏儒”单弹头洲际导弹,借助内湖和内河进行机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内湖和内河的水面平静条件远好于海上发射,故河基核威慑的反应速度与发射准备时间都要快于海上的战略核潜艇。不过,随着冷战后期美国核威慑政策的调整与预算的削减,河基核威慑体系没能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美国和苏联的两种不同寻常的核威慑平台都是冷战环境“逼”出来的,谁能有更多的导弹发射平台与途径,谁就能建立起对敌方的暂时性优势。而今,洲际导弹发射平台早已与运载火箭通用,由此想来,“长征-11”使用的“新型发射平台”极有可能就是上述二者中的一种,即铁路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