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这个称呼在北方或西北一些地方用来称呼父亲或叔伯夫(比如,二大,三大),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稍加查考就知道在古代,尤其在唐宋以前,称父母为大人是比较普遍,在《史记》,《汉书》,《孔子家语》中,“大人”就是指父亲,即使是近现代在书面语或尊称中,也有将父亲称为“尊亲大人”的。

由此,我们就能推断,北方或西北这些地方把父亲称为大人这个历史传承了下来,但是在民间延续的口语化中,渐渐将“大人”二字简化成了更加顺口和亲切的“大”。并且在一些方言地区,“大人”中的这个“人”字在口语中因为闭口音,自然而然就会被吞掉,由此就用了“大”这个称呼,或者依小儿习惯的叠音“大大”这个称呼。

最后,还有一个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其实好多地区的方言土语,听起来好像十分土,其实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其实有可能是历史上十分有文化底蕴或文雅的词语,只是因为后来历史发现或仅因近现代人不常用,而变得生僻陌生而显得土气,所以对文化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自己地区的方言做一些思考的研究,这也是丰富地区文化的好事,大家共勉,谢谢。

我是无事仙,想跟更多的文化人交流,同道人可以关注或私聊我,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开

这几种叫法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叔”的叫法,管“爸爸”叫“叔叔”,爸爸听见了,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呢?
其他的长辈,我们这边管爷爷叫“佬”,管奶奶叫“奶”,管外婆叫“lang”,第三声,管外公叫“外佬”,管舅妈叫“妗子”,各地的叫法应该都不一样,如果有心的人,细细研究一下,应该挺有意思。
当然了,“哒”的称呼可能还要早,有人说起源于元朝,汉人受到了蒙古人的压迫,蔑称他们为“哒子”,这样的解释实在不敢苟同,既然仇恨他们,又把“哒”叫作爸爸,这根本说不过去呀!

查了查,发现各地对爸爸的称呼很多,不下于几十种。

陕西有叫“大”的,苏北有叫“爷”的,河南有叫“叔”或“伯”的,四川有叫“老汉儿”的,广东有叫“老豆”的,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种叫法是合理的。

在解放前,孩子死亡率非常之高,那时候的父母为了孩子好养活,便让孩子管父母叫“叔”或者“婶”,大概是这个意思:“瘟神大人,这孩子不是亲生的,是捡来的,您就放过这苦命的孩子吧!”,其中饱含着心酸和无奈。

在徐州地区,50、60后习惯管父亲叫“爷”,到了70后,管父亲叫“哒”,这听起来有点土气,但在当时却是十分时髦的叫法,到了80、90后,“爷”、“哒”叫法全都消失了,都改叫“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管父亲叫“爷”的叫法,应该由来已久,北著名的《木兰诗》里,有这样两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可见“爷”的叫法古已有之。

至于“哒”的叫法,陈忠实的《白鹿原》里,白嘉轩管父亲叫“大”,白嘉轩是清末时期的人。

《霓裳续谱·二月春光实可夸》:“伤心煞了我,泪如麻。不知道是孩子的大大,奴家的他,将来是谁家,落在那一家?”

《霓裳续谱》是乾隆年间的书,主要记载整理各地小曲的书籍,里面出现了“大大”的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哒”就是“大”,天大地大,父母为大,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所以尊称父亲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