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20万满洲八旗铁骑在吴三桂的引导下,经由山海关杀入关内,从而确立了清朝对中国200多年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明朝对于八旗军的抵抗并未停止,在南方各地,明朝诸藩王先后称帝,组织抗清活动。但由于朝政腐败,军阀、朝臣之间相互倾轧,导致南明诸小政权先后灭亡。

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而他也成为南明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永历帝。

当时,中原大部已然沦陷,永历政权仅剩区区数省。然而在民族英雄李定国的护佑下,永历小政权却出现了回光返照的迹象。

永历六年(1652年)七月李定国在广西桂林用象阵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致使这位汉奸自焚而死,十一月李定国在湖南衡阳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杀得不可一世的八旗军尸横遍野,名声大震。黄宗羲在评述这次战役时说: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战,“两蹶名王, 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1618)以来所未有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好景不长,李定国的盖世奇功引起了明军另一位重要将领——孙可望的嫉妒。最终,孙可望发起内讧,于永历十一年(1657年)八月统帅6万大军从贵州进攻云南,李定国得永历帝所赐尚方剑,率3万大军奉命招讨孙可望于曲靖交水,反清势力正式分裂。

从军事指挥的角度,孙可望根本不是李定国对手。李定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击溃了孙可望主力。而孙可望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去往长沙投降了洪承畴。

李定国和孙可望的内讧给了清军以可乘之机,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信郡王多尼率军兵分三路向云贵发起总攻击。而这一次,李定国没能抵挡住清军的猛攻,明军大败,仅有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因此丢失。大明除了郑成功所具有的金门、厦门以外,几乎寸土不,山穷水尽。而永历帝也带着残兵,慌忙逃亡缅甸,而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流亡国外的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缅甸,是当时的东南亚霸主,首屈一指的强国,几有一统中南半岛之势。然而南明残部的到来,却让缅甸的霸业戛然而止。然而进入缅甸境内后,永历帝一行却并未受到缅王莽达的礼遇,这是因为缅甸官员曾核对了明神宗颁发给缅甸国王的敕书以及永历帝所颁布的敕书。官员发现,两份敕书的印章大小有出入,永历帝的印章要小一些。因此缅甸人怀疑,永历帝是个冒牌皇帝。

因此缅甸人将永历一行扣押在离国都阿瓦并不远的曼德勒地区,同时还明文规定,不准明朝人员擅自进入国都。与此同时,莽达还发现,永历随行人员都是军人,因为他认为明朝人根本不是避难,而是想吞并缅甸。随后,缅甸人派兵将永历一行隔离开,严密地软禁起来。

听闻永历帝被缅甸扣押,李定国心急如焚,于是他派大将白文选深入缅甸境内,要求缅甸人放出永历帝,然而莽达自然不肯。不仅如此,缅甸人见明军衣衫褴褛,以为好欺负,于是竟派人进入明军大营抢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缅甸人的无礼行为激怒了白文选,于是他点齐兵马,立即发动猛攻。当时,缅军大约有数万人,而明军却不到一万。然而屡战屡败、困饿至极的明军竟将缅军杀得大败,被杀伤兵据说在万人以上。

随后,明军在缅甸国境内大抢大掠。根据缅甸史料记载,明军一度竟杀到距离缅甸首都阿瓦不远的位置,缅甸几乎要被明朝残军打得灭国了。无奈之下,莽达只好派人挟持永历帝,要他写下退兵诏书。白文选接到诏书后,果然下令退军。

1660年7月,白文选见缅甸迟迟不归还皇帝,于是第二次入缅。而这一次,缅甸人已经有了防备,导致这次营救行动没有成功。

9月,李定国率领败兵与白文选部合兵,第三次杀入缅甸。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明军便杀入缅甸腹地,兵锋直指阿瓦。慌乱中,莽达故伎重演,再次逼永历帝让李定国退兵。无奈之下,李定国只好带领军队,退回云南打游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了三次明朝残军的进攻,莽达被吓得神经衰弱。而就在此时,莽达听说另一支中国军队——吴三桂的辽东铁骑也杀入了缅甸,志在擒获永历帝。

原本,莽达想留着永历帝继续两头骑墙。然而他的亲哥莽白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将他赶下了台。在他看来,永历帝这个烫手山芋,彻底不能留了。如果留,缅甸不是亡于明朝,就会亡于大清。

因此,莽白派人突袭永历一行,大肆屠杀明朝君臣,几乎将2000中国人杀害殆尽,唯独留下永历、太后、皇后、太子等25人。而这时,吴三桂率领5万铁骑,已经逼近了阿瓦。

按照约定,莽白交出了永历以及两宫太后、太子,而清军也就此退兵。俘虏交接后,莽白终于舒了一口气。中国内战,却让缅甸差点灭国。真是大国内战掉下的一粒灰,落在小国头上,就是一座山。缅甸虽然号称东南亚霸主,但在明清面前,却连根毛都算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太后、皇后、太子尽皆遇害。南明最后的皇帝,就此殒命。听闻永历被害,李定国积郁成疾,不幸病逝。而他所留下的军队不愿降清,最终留在了中缅边境,而他们也被称为果敢族。直到今天,果敢人仍保留了汉人的习俗,300多年来一直不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里的乡村的头 人称为守备、千总、把总等,全是明朝下级武官的称谓。

这便是大明最后的结局,她不和亲,不割地,最终迎来君王死社稷的壮烈结局。壮哉!大明!悲哉!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