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双方其实都非常重视边界问题的管控,也建立很多机制来保障不发生大规模的不可控事件,有了苗头以后也尽快处理掉,不至于要大动干戈。

比如,有外交领域、政治磋商领域,也有军事领域,既有一线部队对话机制,也有更高层级的军事对话机制,就像军长级。应该说是建立了比较完整、多维度的危机管控机制,这也解释了中印边境几十年来没有开枪、开炮导致人员伤亡。

那印军这次为什么出现背信弃义的行为?打破了45年以来相对平静的记录,还出现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是这几年印度出现高层冒险、冒进政策的那么一个大方向,也就是这几年对边界问题的总体思路是要,强化蚕食、挤压、压迫,目的是要倒逼中国承认印度的领土、边界主张。

在这种来自高层的战略冒进思想指引下,那边境一线官兵还不跟“打鸡血”一样,也就解释了他们存在采取挑衅行为的动机,战术上冒进,可以向上级证明他们的业绩,可以表功。所以简单说,就是高层战略冒进,基层战术冒险。

就这次加勒万河谷肢体冲突来说,高层不一定在那里明确地授意,组织策划部署战术细节,但到了一线部队那里,他们揣摩领会了上司高层意思之后,就开始发挥了。也就是高层意图,间接传到基层连队的这么一个效应。这就是这次冲突的本质。

印度士兵不会去搞搞搞的,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能量。也别找什么替罪羊、“临时工”,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崩费那神了。

单兵

上行下效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前倒推3年,2017年的洞朗对峙,还记忆犹新吧。其实两次时隔不长,印度为什么又来滋事,两次都是莫迪执政期间发生,这怎么解释?

我认为,两次过招,有共性,也有不同点。

虽然两次地点不同,规模不同,后果也不一样,但共性就是这几年边界挑衅行为,是印度高层“战略误判”的体现。

近期的误判就是,印度认为中国近来日子很不好过,国内疫情,国际上被特朗普挤压,挑战很大,中国有点儿喘不过气来。言下之意,就是现在的国际环境,和形势变化,对印度相对有利,那机会来了,就趁机倒逼中国,印度也借机对中国施压。这种行为很令人不齿有没有,有点儿趁人之危,火中取栗,但中国不会给印度钻这个空子啊,印度人你们在想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误判,印度也看到中国实力在快速增强,它感觉到和中国的国力差距在越拉越大,换句话说,解决边界问题,时间和能力上,都是站在中国一边。印度认为,现在不解决,不去“碰瓷”求突破,将来希望更加渺茫。所以它就急了。也就是印度认为,此时不搞,更待何时?这个算盘,错得离谱。

第三个误判,它判断中国稳步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特别是中印关系做支撑,从武汉会晤到金奈会晤,领导人建立非正式会晤机制。

印度认为,中国非常重视和珍惜这对双边关系。这点没错,我们很珍惜。但你印度不能认为中国珍惜,就可以从中渔利啊。它认为就算在边境上适当挑衅,风险是可控的,不会闹大。所以他们一些官员就提出了“可控风险的冒进政策”。

又错了,而且大错特错,涉及到领土、主权的事情,哪有模糊空间,哪有什么妥协空间,居然稀里糊涂来什么“可控的风险”,认为就算冲突了也不会死很多人。认为中方会顾及影响,不会大动干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把中国不主动挑衅当好欺负是么?这种想法,我觉得最具有“印度特色”。

所以洞朗对峙和这次冲突,本质上,两次都是低估或错判形势后导致的行为,本质上是一样的,也从中可以看出印度战略层的水平,在这种问题上,会做出这种错误结论,发出这种错误信息,真的很低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个错判,就可疫情有关了。这是和洞朗对峙不一样的地方,毕竟2017年当时没有疫情冲击。疫情导致印度今年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国际上疫情,我们不都说印度是那个“王炸”么,具体情况相信比实际爆出来的要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经济冲击,也导致几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印度评级展望,已经调为负面。经济下滑,失业人数增加,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引发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矛盾更激烈,印度教和其他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更激化。莫迪政府,也自然会考虑转移国内矛盾的一些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印度媒体最近,就铺天盖地报道中印在边境发生的事,然后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对疫情,对国内宗教矛盾的报道,就很神奇地变少了。

政客们操作这套常用手法,真的很熟练。但是对不起,你们的对手是中国,不吃这套,也不信这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