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有言:“中华文明,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对于宋代却呈现出褒贬不一的观点。这个曾经物资、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朝代,虽以市井文化发达,城市繁荣著称,但是却武力孱弱,军备废弛,屡次为外族欺压。

北宋建立后,吸收唐末以后武将犯上的教训,“兴文教,抑武事”,改变了重武轻文的局面,大兴科举的同时,大量的寒士步入国家官僚系统,推动了理学的到来以及新的士大夫阶级的形成。随着活字印刷的推广,闲暇时间的增多,北宋的文教空前繁荣,官办以及民办书院十分活跃,可谓是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有宋一代,并不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反而鼓励商业的发展,都城汴梁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和丰富的娱乐,构建了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城市文明。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北宋商业繁荣的盛景。

长期以来,《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往往着眼于“清明”二字,将其当作对时代“盛世清明”的歌颂,但是极为讽刺的是,《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后的第二年,北宋便灭亡了。

后世的读者,面对这幅旷世巨作,开始从画卷中读出繁华之外的信息。在北宋繁荣的假象之下,掩盖着许多社会矛盾,而《清明上河图》正是运用绘画这种形式,将繁荣背后的矛盾揭露出来,奈何宋徽宗却读不懂画中的深意,看不到张择端曲谏讽世的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备废弛:不设防的汴京城

武备废弛:不设防的汴京城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江山,为了防止手下武将效仿自己,威胁皇权,便以“杯酒释兵权”,此外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这就是北宋的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政策,导致中央强大而边防孱弱。此后,北宋朝廷为了加强防御,养兵得百世之利,从而使得兵员大幅增加,到了宋徽宗时期已有百万之多。

然而,即便有百万之兵,宋廷仍不满足现有的防御。开封地处平原,四周无险可守,常有戎狄马在侧之忧,为了加强防御,赵匡胤时便将汴梁城建成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国有百万之兵,连营成防,再加上汴梁城池,应该说是固若金汤,但是《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却是破败的景象,雄伟巍峨的城楼和颓废的土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图中,无论是守卫的士兵还是官府的护院,都是百无聊赖、慵懒无比的状态,这间接说明了士兵在都市的繁华之中逐步丧失斗志,勇武精神被磨灭。画中城楼两侧低矮的土墙,长满了荒草,根本没有任何防御措施,表明东京城的防御存在致命的隐患。

按照北宋统治者的自诩,东京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而后来的东京外城确实抵挡金人数万大军长达月余,那么为什么在张择端的笔下,内城却成了一堵不攻自破的土坎呢?他的真实用意是让皇帝看到北宋潜在的危机,用不堪一击的城墙来渲染衰败。

从另一个侧面,我们更可以看出张择端的用心之深。汴河是整个《清明上河图》的线索,而宋朝在立国之初也极为重视,把对汴堤的修筑和加固形成制度,“太祖建隆三年十月诏,沿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但是在整个图中,却全然不见河防大堤的影子,隐喻的反映出了北宋武备废弛,人心思变的危机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从画卷之中,全然不见任何消防和城防兵丁,更加说明了东京城的防守松懈。汴京城为砖木结构,因此极易起火,火禁十分严格,除夜市以外居民不得点火烛,而为了防备火灾,每坊都会有一个望火楼。在《清明上河图》中,全卷只有一个望火楼,并且上面摆放的是休闲桌椅,显然是无人守望,消防废弛也是画卷中要表达的社会危机之一。

不抑兼并,贫富分化,流民遍地的北宋

不抑兼并,贫富分化,流民遍地的北宋

北宋时期,正是因为赵匡胤与军官将领达成的政治默契,使得有宋一代都采取“不抑兼并”的策略,而大地主和官僚大规模的兼并土地,自然会造成“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人间惨剧,这一切都在张择端的画卷中有所反映。

在当时城市经济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一个贫苦阶级。社会两极分化,富者夜夜笙歌,而穷者只能沦为苦力或者乞丐,这正是东京城的魔幻所在。在汴河的北岸,六个脚夫正在搬运粮食,,而每个人手中的小棍叫做“筹”,代表了他们的工钱,如果他们还算勉强能够自食其力的话,画卷中的乞丐折射的是更为真实的社会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着对贫富差距的鲜明对比,在市中心的街区,达官贵人们骑马乘桥出行,而衣衫褴褛、跪地乞讨者也出现在画中的各个角落。贵族们游园逛街,流连于都市的繁华之中,官员的马队和仪仗,与平民的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张择端在这个场景中选择了一处用来突出刻画,在城门楼外有一个被众人围观的乞讨者,他站在饭馆门前,进退之间,踌躇不前,而脚下的空箩筐说明他已经许久没有进食,早已饥肠辘辘,算命者的身后更是乞丐成群,这怎么可能是用来进献给皇帝来歌颂太平盛世的画作。

宋徽宗时期,为了彰显国力,推行了许多的社会福利政策,为了让百姓能够“生有所育,老有所养”,这些还都是宋徽宗引以为豪的政绩。但是在张择端的笔下,穷者付出劳力尚且食不果腹,乞丐流民更是遍地都是,这样的太平盛世岂是画家能够粉饰出来的?北宋末年,民不聊生,不仅是流民遍地,一系列的苛捐杂税也压的百姓喘不过气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画卷之中,城楼北侧有一个税关,而一队挑夫在通关时却遇到了麻烦,在税关门口,商人和税官在货物面前争吵,甚至引得城楼上的士兵向下张望。北宋初年,税务收入都会张榜公布,便于民众参考,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各级官员巧立名目盘剥百姓,一个小小税卡尚且如此霸道,朝廷高官更当如何呢,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