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马昭把持的曹魏政权,决定大举发动第三次针对蜀汉的攻势,这一次曹魏从三个方向进攻蜀汉

①钟会率领10余万大军作为伐蜀主力,兵分三路进攻汉中;

②邓艾率领3余万人从陇西南下,牵制位于沓中的姜维大军;

③诸葛绪率领3余万士卒从祁山南下,企图阻截姜维支援汉中。

随着战况发展,钟会取得汉中一带的主动权,并且吞并了诸葛绪的3万大军。一方面钟会率领大军继续南下,另一方面姜维摆脱邓艾、诸葛绪的阻截,赶回了剑阁。

钟会率领的伐蜀主力,与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在蜀汉东部战线形成了对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63年,曹魏第三次大举伐蜀

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

正面战场上,钟会面对剑阁险关,难有进一步战果,撤军已经提上日程。

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从阴平小道,翻过崇山峻岭,直插成都平原。通过开辟西部战场的方式,为钟会创造机会

在蜀汉军界中,当时的大佬级人物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均在剑阁抵御钟会。

面对西线孤军深入的邓艾,蜀汉可以调动的将军和兵力并不多。霍弋镇守南中,罗宪镇守永安,于是刘禅开始启用蜀汉将臣的二代作为人选

虽然“蜀二代”们缺乏历练,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是他们同蜀汉政权利益相关,更加值得信赖。毕竟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临阵倒戈将会导致蜀汉政权彻底覆灭。

于是,诸葛亮的儿子,卫将军诸葛瞻临危受命,凭借诸葛亮在军民中的余威,以及其官职,诸葛瞻成为蜀汉西部战线的最高统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瞻父子

诸葛瞻带着儿子诸葛尚,以及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统帅诸军进发前线抵御邓艾。

其中李球官职为羽林右部督,统领禁军,可见刘禅已经将禁军派出。诸葛瞻率领的这支部队,可能是成都方面可调动的最后兵力,也是西部防线的屏障。

由于战术失误,已经抵达涪城的诸葛瞻,未能及时北上占据险要,邓艾得以顺利进入平原地带。在击败诸葛瞻的先锋后,诸葛瞻放弃涪城,后撤至绵竹。

邓艾占据涪城后,一鼓作气继续南下,准备进攻绵竹。邓艾在绵竹同诸葛瞻交战前,曾经派使者给诸葛瞻送去一份劝降信,声称可以表奏他为琅琊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艾

邓艾的这份劝降信十分高明,蜀汉形势已经危如累卵,这份劝降信不仅是给诸葛瞻看,也是给蜀汉诸军看。倘若得到部分响应,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

如果没能得到蜀汉守军的响应,这份劝降信也有激怒诸葛瞻的目的

刘禅、孙皓在投降后,都尚且无法得到王爵,邓艾又何以能让诸葛瞻成为琅琊王呢?而且诸葛瞻祖籍就是琅琊,被敌国封为琅琊王可不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邓艾孤军深入,最担心的莫过于蜀汉的层层抵抗。一旦邓艾士卒士气由盛转衰,那么败亡便难以避免。所以对于邓艾而言,要么迫降诸葛瞻,要么通过一场决战瓦解这股防御力量。

诸葛瞻看到邓艾的劝降信后,不由勃然大怒,直接斩了来使,随后决定出城列阵迎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艾所担心的情况

邓艾先是派遣邓忠和师纂兵分两路进攻诸葛瞻,结果都被诸葛瞻击败。倘若这支西线入蜀部队不是由邓艾统帅,而是邓忠之流,诸葛瞻大抵是能够消除西线危机的。

然而邓艾毕竟是一名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曹魏宿将,又是三国后期的一流将领,所率领的是经过天险筛选出来的精锐士卒,他再次发起了对于诸葛瞻的进攻。

对于诸葛瞻而言,击败邓忠、师纂,使得大军一路败退而来的士气等到了激励,这个时候正是凭借城池坚守的时候,当年张辽就是这么做的。

只要诸葛瞻的这支部队存在,便能阻截邓艾继续南下,给成都方面赢取更多的时间去组织防御,甚至等来东吴的援救。并且,这支部队也是成都方面的精神支柱,是支撑他们继续坚守下去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绵竹之战

然而,诸葛瞻没有及时入城坚守,而是继续同邓艾野战,结果被邓艾击败。

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这些蜀二、三代全体阵亡,在失去指挥系统后,这支防御部队彻底瓦解,基本被邓艾歼灭。

邓艾大军顺势向成都进军,刘禅投降,蜀汉覆灭。

诸葛瞻未能据城坚守,而是选择同邓艾野战,这是其缺乏战斗经验导致的错误决定,也是其低估了邓艾的能力所致。

诸葛瞻的一决定,引发了绵竹之战,“蜀二代”们用自己的忠烈,谱写了一首蜀汉覆灭前的谢幕悲歌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