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帝王中,文采过人的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和最出色的当属创作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了。另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曹操也是著名的文学家。除了他们,隋炀帝、宋徽宗等皇帝也都算是比较有才华的。

不过,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位才华稍逊却热衷于写诗的皇帝,那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但大多水平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知道,清朝的前身是后金,而建立后金的则是女真族。和中国历史上其它"征服者"不同,满清在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借鉴了许多汉人的治国经验。

尽管在满清贵族眼中,他们的血脉要比汉人更加高贵神圣,但汉文化对他们而言还是充满魅力的。作为从小受到精心栽培的皇室成员,乾隆帝自幼便接触四书五经,学习诗文和书画,而长大以后,这两样也成为了他的最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喜欢书画这件事上,乾隆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到此一游"爱好者。他以皇帝的身份从天下四处搜罗书画大家的作品,并在欣赏完毕后盖上自己的印章,以示"已阅"。因为这个习惯,我国许多珍贵的书画都留下了满满的印章,许多作者故意留白的地方也都难逃"毒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帝虽然确实是非常喜爱书画,但却非常倔强和自私,将许多名作都视为自己独属的珍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待诗文上,乾隆帝也是非常倔强,尽管自己的水平有限,还爱用大白话,他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诗。

笔者认为,他母语是满语,本身掌握汉语的水平不高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当他完成作品后,身边的太监大臣难免是曲意逢迎,这或许也助长了他的自信心,让他更加热衷于创作一些令人尴尬的诗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帝的一首作品,名叫《飞雪》,这位大清帝国的皇帝在诗中写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说句实话,这首诗的水平确实有限,甚至前三句都只是无意义的堆砌,而简单的语言也是它入选小学课本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中,这首诗是乾隆帝前往杭州西湖欣赏雪景时有感而发,但他当时只是吟诵出了前三句,就卡了壳,不知道如何接下去。这时,还是随同一旁的纪晓岚(一说是刘墉)及时出场,堪堪补上了稍微有点变化的第四句。

如果光看《飞雪》一诗,或许很多人会认为乾隆帝也就是打油诗级别,不过,我们当然不能用一首诗判定一个人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一生创作诗文四万多首,这些都被收录在了《御制诗集》当中,这些诗当中有一些令人无语的作品,但也不乏佳作。举例来说,他所创作的《如意湖》,便有着"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这样虽称不上多么优秀,但也远胜《飞雪》等戏作的句子。

另外,从乾隆帝在《夏日题瀛台》中的"水涵银海月为镜,苔点瑶阶石作枰"、《泛月》中的"鹤唳孤松顶,鹿寻曲涧滨。锤峰玉台迥,温峤早痴人"等诗句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帝的老师阵容中,有编纂《明史》的张廷玉、过目不忘的潘仕权、精通百家学说的朱轼等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教导下的学生当然不至于说和文化程度不高,写诗靠随缘的打油诗诗人们一个水准,只要从格式、遣词、用典等方面,乾隆帝应当是能够达到普通文人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皇子阶段,乾隆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经史子集、治国理政,而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也是被处理政务占据,能够潜心研究写诗的时间属实不多。因此,哪怕是和寻常文人相比,乾隆帝用来练习写作的时间都难以赶上,这些体现在作品上,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够出色的地方。

作为皇帝,乾隆在创作时恐怕很少有人敢指正和修改,这或许也导致了他越来越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

总的来说,乾隆写的诗确实是多而不精,大多质量平庸,但我们也要知道,他写诗只不过是业余爱好,我们不能拿他和那些专精诗词的文人,或是花了大半辈子都在研究诗文上的那些真正的"文艺皇帝"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