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写孔融的文章。

孔融我们都知道,小时候就懂得“让梨”,被世人所传颂,加上他孔子后代的身份,可以说是众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了。

但是孔融的一生,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小时候的“让梨”事件了,长大后的他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功绩,却常常自命不凡,直到后来有人看着他,说出另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个人人夸赞的仁孝之人,到最后又因为“不孝”而被处刑,孔融这一生让人唏嘘。

他的遭遇,除了说明一个“强捧”没有好结果之外,让人难免和一个效应联系起来,家有孩子的人,一定要借鉴。

有个效应叫做天赋递减效应。

和人们常识中的观念不一样,人脑在最开始发育时感应能力最强,而不是随着发展越来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感应能力是逐步减退的。

天赋递减效应也是说,孩子出生后,天赋的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直至消失。

所以说,我们从不缺少天才,却缺少对天才的发现。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只是到孩子上学时,才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和潜力的开发。

殊不知,孩子没被看见的那部分潜能,如果没来得及开发,等你再去观察的时候,已经递减了,可能就算不上优秀,我们也就错失了一个培养孩子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让已经超过七岁的孩子准确的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好几遍,但四岁的孩子却只需要说一遍就能记住。幼儿特有的这一敏感时期,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很多对孩子进行早教的家长,也并没有达到帮孩子开发潜力的目的,反而苗助长,单一训练,堵住了孩子天赋发光的机会。

超前教育、死记硬背,这些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先要明确这两点。

一、孩子的兴趣是基础

兴趣有时候和天赋是一致的,因为有天赋,孩子才会感兴趣,也因为感兴趣,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才显得更有天赋,所以发现孩子的天赋,第一个途径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兴趣。

0-3岁,是一个从广泛的活动中发现孩子兴趣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诗词大会》的王恒屹小朋友,很多人都知道他,以小小年纪背下500多首诗词,熟知3000多汉字,被很多观众称为神童。

王恒屹的父母一开始是给孩子报了画画班,还尝试了许多其他东西,但是最后发现,孩子就是喜欢古诗词,于是他们让孩子跟着奶奶一起学,天赋加上训练,让小小年纪的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得以发光。

多年前有一个京剧神童陶阳,三四岁时在舞台上就可以完整而优秀的表演戏曲,各种行当,甚至各种曲种他都能信手拈来,拥有极高的天赋,所以被观众称为“京剧神童”。

他在参加访谈节目的时候,也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同龄的孩子聊不到一起去,却能和老先生们一起谈天说地。

鲁豫问他:“你是更喜欢上学还是更喜欢演出?”

小陶阳想了想笃定的回答:“喜欢演出。”

鲁豫问:“为什么呢,别的小朋友都去上学你不羡慕吗?”

陶阳想了想说:“因为演出能够唱戏,我喜欢唱戏。”

面对这样一个天资绝然的孩子,陶阳的父母没有因为孩子不喜欢上学而扼杀他的天赋,选择尊重孩子,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家长不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而是以自己的意愿孩子替孩子做选择,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偏觉得钢琴高雅,孩子喜欢跳舞,父母却觉得书法传统。

到最后,孩子本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在父母要求学习的领域也没有出色的表现,以孩子碌碌无为收场。

二、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强化

天赋给了孩子一定的优势,但是要把这个优势发挥的更好,我们要加强这个天赋的优势效应。

越是做得好的,孩子越愿意做,所以经常夸奖,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让天赋发挥更大的优势,进而取得更多的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就会促进孩子持续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葩说》辩手詹青云,人们津津乐道她贷款上哈佛,其实小时候的詹青云成绩很不好,经常被老师骂,但是妈妈从来都告诉她:“你是上天送过来的金凤凰!”

因为父母的鼓励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她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并且为之不断努力。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正如“期待效应”揭示的一样,父母对孩子期待什么孩子就更容易做到什么,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孩子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从而将天赋发挥到极致。

而孩子有了擅长的事情,、这会提高孩子整体的自信心,让孩子更加积极,这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

三、发现孩子非常规潜能

除了我们常见的天赋,比如绘画,音乐,运动,数学等,孩子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长,也能称之为天赋。

现在社会上就有很多小众的圈子,社会变得更包容,每一种天赋都可以得到发挥。

而发现这些非常规的天赋,需要父母多给孩子一些探索的空间。。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表现出好奇心时,家长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陪孩子搭积木的时候,好不容易拼好了,孩子却一把推倒,这其实就是孩子非常规地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只是想要了解,倒塌的积木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会朝哪个方向倒下,倒下后还能再拼起来吗?

家长要允许孩子以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满足好奇心,不可责骂孩子,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才能发现孩子更多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