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柴静说:“你不可能是个好新闻人。”这句话对当时的柴静来说,确实是她的现状。

刚进新闻电视台的时候,柴静还只是一个心气儿高骨子里又很文艺的小姑娘,披披肩,高跟鞋,裹腿小裙子,细声细语地采访几乎就是她固定标签了。当时的柴静并没做过新闻相关的节目,要做“时空连线”这样的新闻节目,压力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虻找到柴静的时候,说是要给白岩松找个搭档,这也回答了新闻评论部门为什么会找到当时在湖南卫视“新青年”做主持的柴静。但柴静还是没明白当时陈虻是怎么发现她的,也从没问过他。

陈虻是谁?有人说他是新闻圈的王小波,那个年代不管认不认识他,说起来都要表现出一副久仰大名趋之若鹜五体投地不明觉厉的样子。仿佛不拿出来说一句,就不是干新闻的。在陈虹的牵线下,柴静自然“有了来头”,但这并不代表她会很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在中央台做的第一期节目就以失败收场。当时她并没有把电视当一回事,节目录了30分钟,是关于剖腹产的话题,讲完剖腹产的劣势,节目就顺利结束了,片子送审后,就去外地玩耍。回来看到办公室人脸色,她知道,审片结果很不好。

招柴静进台的陈虻批评她,没能深入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层面去了解新闻事实,当时的她只觉心底拔凉又无能为力。她意识到按照从前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肯定不行了,但要习惯节目的风格又觉得别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在台里认识了一个与她同是单身的新朋友,史努比。在她的印象里史努比是一个年岁不大,长相却很着急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她不得意的时候,会买盆小黄菊放到她的桌上。

当时柴静会在采访前在本子上写一百多个问题,边化妆边写,就算做足准备还是会紧张,录的时候会听不见别人讲什么,只想自己的问题,最后像一条绳子一样越缠越紧。

在“时空连线”首次使用连线方式让三方嘉宾评论同一新闻事件时,是用电话采访,没办法实现三方出现在同一屏幕上,难以营造氛围,在录像时,柴静被摄像说到“你眼里没人”,与嘉宾没有交流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柴静遇到陈大会,这是一个采访快、准、狠的记者,他说的“嘉宾舒不舒服不重要,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真相”这句话让柴静心里一动,开始向陈大会学习,以为厉害的记者就是要把人问到无地自容,结果就走偏了。

遇到一个两青年组队飞越长城,其中一个失去生命的新闻,柴静就采取这样采访方式采访活着的那名青年,录像结束后觉得没什么问题,后来就看到《南方周末》评论这期节目“电视台记者语带嘲讽,步步为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这件事后,柴静每期节目都会问妈妈和妹妹,自己设计问题多有改善。后来柴静碰到让自己心动的新闻选题都会想要多问两句,但好像总是语不点题。

2002年新疆地震,柴静去了现场,真正认识到新闻是要到现场感受的,而不是只在演播室报道报道。柴静形容“这场地震把我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面对在她肩头哭泣的老人,一对双胞胎姐妹两床放在地上的被子,还有要走一里路才能喝到的小坑里的水,她哑口无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对灾区的状况,作为一名记者,她由心发出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在采访新疆当地的村支书时,他满是灰的脸上的泪痕触动了柴静的心。明白了史努比当时对她说的生活不真实过分得体是什么意思,也明白了陈虻说的对新闻的欲望是什么感受。

在连线中起步,在调查中发展”是梁建增主任在柴静从“时空连线”离开到“新闻调查”工作时送给她的话。要做到关心新闻中的人,不是一件易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与新闻中的人相遇,尽可能地走进他们,感受喜怒哀乐才真实。“看见”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感受,看见那不为人知的一面,打破坚硬的固有认知。

柴静于1976年在山西临汾出生,学有所成后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还担任湖南卫视“新青年”的主持人,后被陈虻挖到央视,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陈虻的去世和突然被调离“新闻调查”,在2013年出版自传性作品《看见》,2015年自费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柴静调查:穹顶之下》。一度引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