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八零姑娘 \ 燕长青

天灾犹可恕人祸不可活。

古文物建筑遭破坏,这就是“人”的问题。甘肃天水古城文保院落被曝未批先修,原古文物旧址被任性爆改成日式餐厅,风格诡异,与群落建筑格格不入造成不可逆伤害。

破坏了原有风水布局,影响了整体建筑格局。

谁能想到,历经379年的岁月沧桑,明清古院没有毁于战火,没有被风沙掩盖更没有随时代更迭湮灭在历史洪流中,却独独毁在一帮“孙子”手里。

祖宗数百年基业,毁于朝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已经不足以用“蠢”和坏来形容这帮人的贪婪和短视,他们就是一堆坏人。有网友说:明清古院落抵不过日本的文化渗透,说到底就是有些人抵不过金钱的腐蚀,才敢干数典忘祖的瞎折腾式破坏。

这话没错一针见血,但就是这样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反而让大家闭嘴。

可悲,更可叹。

然而,文保院落的“破坏改造”可不仅仅只局限一个日式餐厅,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不断有群众反应,这件事也终于惊动了央视,文保院落群的保卫战也就此拉开帷幕。

一个接一个的大问题接踵而至!8亿修缮文保院落为何面目全非?古城不“古”谁负责?未批先修又该谁来承担?为何招标民间公司来承担修缮工作?

古建筑专家黄国翔气愤说: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一次水伤害一次。改造后的建筑已完全看不到当初模样,这纯粹就是日式的风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建筑专家赵昌荣说:类似的破坏还有很多,何止是心疼!有些损失是不可逆的,这个在天水古城的情况不是个例。另外从两位专家反应得知,他们早在去年就曾多次建议停工等待审核通过,重新制定方案后在进行改造。

但是,没人听根本没人理会。负责运营天水古城的公司对此置之不理并未叫停。如今爆改的文保院落已完全不见当时模样几乎面目全非。

这已相当于在公然破坏文物建筑了。

此外有当地市民反映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国家从2015年到2021年仅有记载的拨款修缮资金给到古城就超过了8.88亿元,但修缮后的结果,是大量商业进驻文保院落,各种私拉乱接现象层出不穷,不规范不明文装修处处彰显破坏的痕迹。

剩下的文保院落里,仅有3处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有群众痛心的说:哪里还有文化沉淀,这就是商业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阅大量资料我大致整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营者缺乏对古文物建筑敬畏,仅10.12号文保院落的罐罐茶餐厅门前,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在后院,经营者还加盖了彩钢厨房。

第二紫砂壶经营变成了私房菜外,酒馆变火锅,茶社成餐厅。

第三火灾隐患比比皆是。赵家大园3号院有顾客使用燃气小炉加热菜品,院中厨房烹饪使用液化气,均出现明火。一旦发生火灾那将是“火烧连营”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就是故意遮挡消防设施,结构缠绕易燃物等。

总体来说文保院的修缮改造一塌糊涂,不合规更不合理,处处隐患。而在这个大前提下文保院落本来的历史意义在不断弱化,商业性质被不断加强,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保护意识,因此改造后的院落与其说是文保,不如说是商业性质的经营场所。

这既不尊重历史保护,也枉为华夏子孙。

当然特别刺眼的要数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这里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

相反日倭风满满,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黄国翔解释道,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是绝不被允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家日式餐厅不仅完全装修完成,还顺利开业了。

那么是谁批的?问题出在哪里?

通过了解我发现这里面隐藏了不少东西。首先是两大授予了该公司的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但前面也说了修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而保护经营次之。

但是在这里是经营为先,只是特别说明了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来旅行承诺。

另外,也意味着不论他们想改造什么都必须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记者查看其申报材料和目前的实际经营业态也是不符。

那么从这一点来说,这家民营公司需要承担很大责任。

这样一来他们“未批先修”的到底气从何而来?又是谁给的授予的?种种疑问不得不让我深想这里面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今“东窗事发”虽说引起了重视,也得到了相应的承诺。但是文保院落的原始风貌和固有的历史文化却是没了。

这份损失谁来承担?

不改,寸步难行。改了,有心难平。

必须对相关负责人严肃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交代,打太极那一套请拿开。

事实上,古文物建筑也不是不可以进行商业化的改造,但必须符合在不破坏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改造,但天水的爆改,甚至公然改成日式风格餐厅这就太过分了。

让文物焕发出时代活力不仅是对古建的一次“解放”与“拯救”,也是丰富社会历史文化的有益举措。但如何商业化?还需要合理化探究。

但决没有一味趋利、牺牲文化价值这条路。

老百姓不允许,国家更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