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商人。他也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的"绯闻对象"。但在这些身份之外,他还是"急流勇退"的一代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蠡的出身是神秘的。人们只知他是楚地人,却不知他祖上有哪位名人,也不知他的出生年月。《越绝书》和《会稽典录》作为地方文献,虽记载范蠡早年自称地位卑贱,还佯装癫狂,但也说不清他有什么具体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范蠡如何离开楚国而前往越国为官,结合以上两本古籍我们可以梳理出大致经过。一开始,范蠡的装疯卖傻确实很成功。就连他的同乡都以为这是他患有某种先天疾病。

可后来,在范蠡家附近担任县令的文种得知了范蠡的种种举动,觉得这是"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又是亲自前去拜访范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见懂自己的人,范蠡也不再装,大大方方地和文种谈了自己对于天下局势的见解。且在促膝长谈之后,范蠡得出"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的结论。因而他在同文种交谈不久后,就辞别家人外出走上了从政之路。

其实范蠡先去的是吴国。但因为此时伍子胥正在吴国执掌大权,范蠡没有什么晋升机会,所以很快就从吴国去了越国。恰巧越国也正缺人才,范蠡便迅速成为勾践身边的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史记》对勾践相关事件的记载,范蠡为勾践做了二十多年的谋臣。这期间,他既陪勾践一起去吴国做过奴隶,也曾趁吴王北上争夺霸主之机而向勾践献出攻吴之策,后又在吴国大旱之时建议勾践出兵,并在勾践准备再度与吴和谈之时建议将其赶尽杀绝。当吴国都城姑苏被破时,范蠡也是活捉了吴王夫差的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勾践意图称霸时,范蠡也是协助其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以威胁中原各国向越臣服的功臣。所以当勾践冠以霸主之名时,范蠡也成为了越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将军"。

然而就在这种荣耀加身的时刻,范蠡却又"找回"了自己"装疯卖傻"的过去。他留给勾践一封信,然后就"乘舟浮海以行",飘飘然离越至齐。且为了不被勾践找回去,他还更名为"鸱夷子皮",换上了农人的身份。

放弃万贯家财,放弃声名地位,去海边做一个风吹日晒的农人。范蠡的这个选择"疯"吗?其实很理性。因为他早就看清了此后数代朝臣用生命才换来的教训——为人臣子忌讳功高震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范蠡生活的时代,即征伐不止的春秋,君主的地位和实力远不及后来的许多开国皇帝。因而当时别说是有"功高震主"的观念,就是这样的事件都难发生。毕竟一国的诸侯在别国可能还不如一个士大夫,一个权臣的危险程度很少超越虎视眈眈的外国。

可范蠡是个精明的政客啊。他在年轻时就知道人心难测,就会佯装癫狂。所以在勾践尚且对他信任,对他器重时,范蠡也感知到了将来可能改变的勾践的心思。于是他选择先发制人,在勾践还没忌惮自己的时候就主动"跑路"。

况且,当初勾践在吴国受难,范蠡作为随从反而入了吴王的眼。夫差当着勾践的面给范蠡抛过橄榄枝。虽然范蠡委婉地拒绝了,但这事着实也给范蠡的从政经历留下了一个"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来范蠡挡了谁的路,或者勾践因一些事对范蠡起了疑心,那他当时对夫差所言的:"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了。"全然可以被当成是自己"通奸卖国"的罪证。到时候,即便范蠡家中堆着金山银山,他恐怕也买不到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故在当时,从越国急流勇退正是范蠡最稳妥的选择。只是在齐国安心务农后,他又积累起了数十万家产。

随着在当地声名的高涨,齐国也邀请范蠡前去担任国相。所以已经因为担心"功高震主"而放弃了越国的一切的范蠡,这次还是坚持"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拒不任职。

随后他又放弃在齐国拼搏的所有,悄无声息的去到宋国的陶地隐居,并最终在此安息。

从以上内容来看,范蠡功成名就之后的人生,也可以说是他先知先觉的"逃亡史"。且事实证明,他跑得确实是又及时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