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与柏杨,都是当代文苑风流人物,都是风雨如晦时代篝火之光。他们生前身后,各自励教激志,各有名山事业,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本两不相防。但因时代之故,也遗留下很多八卦、很多谜团,一直来为人所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著名的话题,当然就是两人为什么会从好友演为绝交,甚至仇敌相向。特别是李敖,从1980年代开始,几乎看到柏杨二字必要丑诋痛骂,必要羞辱一番,为我们所熟知。我看到很有朋友的议论,也都指明柏杨德行有亏,有负李敖,所以该骂。我觉得这是不客观的武断。

在我看来,如果要一句话总结就是:二人分合之理,不是李敖瞧不起柏杨,而是互相看不上。而要推断其原因,这里面,有各自性格的因素,也有不经解释而成芥蒂的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敖与柏杨,本是同道中人,在台湾最崎岖的历史之路上,有过很长的一段“蜜月期”,相携顾盼,惺惺相惜。

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境遇,都是朗然的汉子,也有极为投合的政治理念。柏杨要比李敖大上13岁,但他们都是从大陆渡海过去的北方人,都秉持“以骂世来救世”的心愿,都是当时抗争的知识分子,又都同时成名于1960年代,在那个恶劣而孤独的小岛中,他们会走到一起抱团取暖也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入狱的时间点,都差不多在同时期。只不过,柏杨1968年身陷囹圄后,呆了10年才仓皇出来;而李敖呢,是从1967年开始,前后“三进宫”,累时6年两个月,才侥幸得出。那时的他们,是互致钦佩,也是能推诚相与的。李敖回忆录中说,自己待柏杨如同兄弟。

虽然都是狂人,但彼此之间,是同志,是战友,为了共同的理想,互相支援,共同受难。这些情况,现在看他们彼此的书信,还不难按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感觉,他们二人,会“情同手足”是理所必然,但最后会反目成仇,也未尝不是各自迥异性格主导下的必然结局。

李敖对柏杨最大的不满,在他“忘恩负义”,这一点现在看来也未尝不能成立。但是柏杨的“忘恩负义”,又极可能不是人格上的,而是建立在误会上的。总之,一个斗志昂扬好骂,“你欠我的就要讨回来”;一个性情温和不争不辩,“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又从来没有坐下来好好谈过,误会越陷越深,最终成了彼此积存在内心深处的一个死结,双方至死都无法澄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局外人看这段恩怨,反倒可能是清楚的:李敖当年确实对柏杨有恩,而他们最终凶终隙末,又确实源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柏杨的前妻艾玫。围绕艾玫,两人出狱后数十年互相猜忌,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

话说,1968年,柏杨因文字狱坐牢,李敖是仗义执言大力援救的主力之一。据《李敖回忆录》所说,他当时曾依靠美国朋友的帮助,把柏杨的答辩书传到海外,使其冤情公诸于世,让其时的蒋家有所忌惮,不敢置柏杨于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众多人士的奔走之下,柏杨从死刑被改判为12年徒刑,实际遭囚9年26天。

后来柏杨出狱,李敖自以为劳苦功高,柏杨该感激涕零才对。可没想到,柏杨此后无论文字还是言语,几乎都没有提及他李敖的贡献,甚至主动断绝了和他的任何音讯往来,没有说明一句说明。

李敖纳闷,到处打听,才是有人告诉柏杨,在他坐牢期间,风闻李敖和他彼时的妻子艾玫有染,他觉得自己的尊严、情感受到重创与欺骗。而据李敖在数十年后的辩护,柏杨坐牢后,他为营救,是与柏杨之妻艾玫有较多接触,但是艾虽美不是他喜欢的类型,况他李敖再风流,因有心理障碍,平生从不与朋友之妻有染,为了自明,他甚至在书中指明“真正奸夫”姓名与地址。这些说辞,在《李敖快意恩仇录》一书中是可以看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如果李敖的叙述可信,那二人的分道扬镳,实际起于一场风月误会,只是这种瓜田李下之事,要辩清确实也不容易,何况他李敖确实风流成性呀,而柏杨的性格其实并不好争辩。同时,熟读柏杨书籍的朋友大概也会知道,当年妻子艾玫在他落难之时的离去,确实是他一辈子的伤痛。

而要数落柏杨“忘恩负义”,大概也是说不过去的。在柏杨文集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他对另外一位参与营救的孙观汉先生,是如何的感戴,念念不忘,至死弥笃,是非常感人的人间真情显露。除了李敖的呶呶不休,我也不曾见过还有其他人指责柏杨其人“忘恩负义”甚至品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朋友只看李大师的一面之辞,又对柏杨的书籍没怎么看过,先入为主成见在胸,不问其它“口径”,就贸然先判决柏杨“有罪”,多少是有失客观的。这些问题,其实稍微翻翻他的杂文集,还有那本 《我本陋民――柏杨自传》,都不难得到一些不同的印象。

总之,这段故事,如果真要给个总结,我个人挺认同潘采夫所说的:二人交恶,与柏杨小心眼有关,可李敖的风流远播也难脱干系。

此后近三十年,听说此“内情” 的李敖,开始对柏杨口诛笔伐,甚至动辄人身攻击,更是将此恩怨火上浇油,而柏杨还是一味沉默,本来也可以澄清的误会就此永不可解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关二人交恶的记载和传言,现在被搬来弄去的那些,证言也好,材料也好,罪状也好,基本都来自李敖一方的笔下口中。柏杨对于此事,几乎不置一词。他晚年写回忆录,都不怎么提及李大师,仿佛生活中、台湾历史里,都没这个人啥事。他什么都隐约谈了,对于曾经的“朋友”李敖、对于那个社会影响既深且巨的李敖,却刻意忽略。

而李敖本就是三国祢衡式的人物,使酒骂座,快意恩仇,有恩涌泉相报,有仇睚眦必还。在他笔下,本来当世但凡出名的基本就没一个好人,一生痛批人数超逾三千,更何况让他感觉受到“背信弃义”之人,岂会轻松放过。于是他用了三十年痛贬柏杨,甚至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去料理这人。这些责骂,大部分就见于他写于1989年、有近300页厚度的题为《丑陋的中国人研究》的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虽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研究》,但改为《柏杨人品之研究》似乎更合适吧。全书就柏杨的著作极少评论,几乎都是就柏杨的人品大做文章,明眼人都会看出,这早已不是学术研究了,差不多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人身攻击。比如,他认为柏杨是丑陋中最丑陋的中国人,是只会耍嘴皮子的,是忘恩负义的;说柏杨的文化水准不足以谈历史,更不配谈“丑陋的中国人”这一命题,没资格翻译《资治通鉴》一书等等。

几十万字的书,拉拉杂杂来来去去,其实就是说了被柏杨误会戴绿帽子,还有柏杨学问不行、人格这么三件破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敖说的都是事实吗,柏杨真的有那么卑鄙吗?我自己阅读过后的认知,当然不会全面否决,也不会完全认同。

有一些,看书中列举的信件和资料,可推测应该是事实。比如,李敖确实在柏杨入狱之时无私营救,而柏杨后来的做法,不管是否误会,确实对李敖有点忘恩负义了。但平心一点同样可以看到的是,李大师又确实是明显地在泄私愤,很多论据也有意混淆。比如,他说柏杨坐牢前曾跟他讨教坐牢的经验,而其实他忘了,那时他自己并无坐牢的经验,而柏杨早在初抵台湾不久的1950年就曾因“收听匪区广播”而入狱六个月过,何以会向他“讨教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他一再讽刺柏杨蹲狱十年后吓破了胆,后来一心投靠权者,这也是不确的,因为柏杨后来也并没有在此中捞取什么好处,只不过是他的心态有了转变,从一味地谩骂转到了有所寄望。毕竟,权者以不是过去的权者,早已走在转型的历史之道上。可以说,从1980年代开始,两人的政治态度、思想理念其实已经出现分歧。

而且,就为人处世而言,正如早先就有人指出的,虽然他们的笔锋都那么凌厉,对世界的批判那么不留情面,但是实际生活中论为人大相径庭。总体而言,李敖其人,东北汉子,凡事有仇必报,睚眦必较;而柏杨生平性情实有河南人的朴厚,重以德报怨,息事宁人。是以柏杨朋友多,怨敌少;李敖则朋友几无,敌人遍布四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两人的为人、理念,有那么多的不同,实际早已预告着他们之间的情谊终究会出现裂痕,只是世事弄人,他们应该都万万想不到,彼此裂痕的导火线,竟然是一个女人的“为情”问题吧。

不终

只因一场误会,造成这两位“文坛英雄”反目成仇,“别有参商之阔”,老死不相往来,无疑是令人惋惜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之难,在“兼忘是与非”,谁对谁错,真的难以说清。但我想肯定可以说清的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不该是柏杨,更不该是李敖,而是"权力之恶”。试想,如果因为他们不是动辄制造冤案,把柏杨投进监狱,还可能发生日后的这些事情吗?

不过,如今这两位大陆人,都已经魂归西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更值得欣慰的是,最后的他们,一个归骨新北白沙湾高塔上,倚窗真龙殿,面朝海峡,眺望故乡哈尔滨,聊解思乡之愁;而另外一位,骨灰则终于回到了老家河南新郑,实现了百年之后叶落归根安息于中原故土的遗愿。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他们一生都如杜鹃泣血,家破人亡,历经磨难。渡尽劫波兄弟在,倘若地下有缘邂逅,以他们的胸怀,想应该也能一笑泯恩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