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县城城镇化公共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推进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综合客运枢纽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设施升级改造、政府主导停车信息平台等建设;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库等,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P+R”停车场建设等。多举措推进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能改变城市现有格局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增加车位数量并不现实,只有将重心放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车位利用率等以补齐短板为核心的问题上,实现城市停车共享,才是治标治本之根本。

公安部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全国有69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31个城市超过200万辆,12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其中,北京超过600万辆、成都超过500万辆,分列前两位。

与日俱增的城市汽车保有量,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在逐步回暖,另一方面,8000万停车位缺口,也愈发凸显了中国城市停车管理的紧迫性。从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提出城市停车补短板工程,到今年政府报告将城市停车列入“新基建”重点内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智慧停车建设,开始迎来了市场下沉的关键期。

疫后

当前,不少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停车试点,一些机关单位和公共停车场也率先实施共享停车,对激活存量资源、提升车位利用率及缓解停车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资源错配是导致城市停车使用率低下,加剧停车难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全国仅有9%的城市车位使用率在50%以上,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车位使用率分别为49%、40%、48%和55%,打破“信息孤岛”是提升车位利用率和使用效率的关键举措。

智慧停车将碎片化信息系统整合,形成闭环,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改善车主停车体验。电子收费方式也避免了现场议价、乱收费等现象,管理更加规范、透明。无人值守减少人员接触,也更符合公共卫生防御需求。过去,单单是路侧停车管理人工成本便占总成本的70%至80%,层层转包、承包和其他因素的过度参与,导致停车收入上缴困难,“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如今,这些问题也将得到彻底解决,城市停车“绣花式”管理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