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息!

今天(2020年7月20日)上午9点半,“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新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自4月20日以来,央行连续第三个月拒绝降息

或许有读者会问:LPR利率不是18家银行报价的结果吗?“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只是去掉一个最高价、去掉一个最低价,然后算出平均值来公布,这跟央行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要这么认为,那么中国已经没有了官方利率。因为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都是招标进行的,也都貌似市场博弈的结果。

我们能说央行放弃了利率工具吗?当然不能。“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的基本职能。全世界没有不干预利率的央行,只是手段各不相同。

无论LPR利率,还是逆回购、MLF利率,都是在央行指导下进行的,都反映了央行的基本调控意图。

所以,今天LPR没有降息,我们当然可以说“央行拒绝降息”。

事实上,央行不降息的意图在7月15日就表露无疑了。方式是:在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时候,维持了利率的不变(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央行在去年LPR利率改革的基础上,微调了“利率游戏”的玩法。

去年央行宣布,LPR利率是贷款新的基准利率,每月20日公布。但LPR利率的参照坐标,是1年期MLF的利率。所谓MLF(中期借贷便利),民间俗称“麻辣粉”,是大银行拿债券等抵押物给央行,从央行获取中长期资金的融资方式。

MLF增加的资金就是基础货币。或者说,MLF是央行目前印钞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之前MLF的发起时间各不相同,跟LPR宣布的时间有时候差距长达20天。所以最近两个月,央行把每月MLF发起的时间固定在了15号,领先LPR利率5天。

所以,央行降息还是不降息,会提前5天传递信号。7月15日给出的信号是:不降息。

也就是说,央行已经连续3个月不降息了。其结果,是市场里的利率开始出现反弹——6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1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89%,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15个百分点。

市场竟然出现了“加息效应”!

为什么央行突然变脸?原因很简单:经济开始回暖了,资产泡沫开始出现了。比如楼市局部过热,而股市一度上涨过快。

2015年股灾和2016年“房灾”(很多城市1年接近翻倍),给管理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愿意重蹈覆辙。更何况,中美接近翻脸,未来有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把资产泡沫搞得太厉害,一旦被美国捅破,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银保监会在7月11日的“自问自答”里就忧心忡忡地预测,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

还警告说: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

在这种背景下,不仅选择了不降息,管理层还频频出手调控市场:在股市上,连续出台降温政策,让社保基金减持,严禁银行保险参与场外配资;在楼市方面,以深圳为代表出台了空前严厉的调控政策。

这些措施都传递了以下重要信号:

第一,管理层不愿意重蹈2015年股灾和2016年“房灾”的覆辙;

第二,为中美博弈做了最坏打算,不希望资产泡沫太明显;

第三,把更大的政策空间预留下来,准备到最坏的时候使用。除了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还有疫情的不确定性。

第四,管理层希望楼市和股市都走慢牛行情。

所以,今年无论是投资楼市还是股市,都不能太激进。如果投资楼市,还是建议大家选择有显著人口增量的、高级别城市及其都市圈来买,多用自有资金,做中长期打算;如果投资股市,则要有强烈的止盈意识,不能看太高。

此前有人曾扬言,看好上证指数重上6000点。6000点当然会重上,但一定不在今年。如果今年见到6000点,特朗普一个推特就可以让A股崩溃,最后一定是惨烈的大踩踏。这一轮调整之后,有这种疯狂想法的人应该少了,其实能摸一下3600点就很好了。

央行、银保监会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你还想不明白吗?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6月18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说的两句话,细品一下其含义:

1、这不是最后的晚餐,因而需要为未来的日子留下余地。

2、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大规模刺激政策将来如何退出。进入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欢欣鼓舞,退出的时候可能将十分痛苦。2008年的“量化宽松”刺激政策到现在为止还未完全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