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打造金饭碗:不得志者的挣扎暗合“能干者不以为然”定律

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研所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事件,让我想起了“施琅打造金饭碗”的桥段。

在金庸大侠的封笔之作《鹿鼎记》里,有一个情节相当有趣味。曾经在延平王郑经手下卖力的施琅,因为郑经集团内部争斗,施琅被诬陷并且全家惨遭杀害。悲愤之下,施琅转身投靠了康熙,打算借用清廷的力量为自己报仇。

康熙也知道施琅是一个水军将才,擅长组织大规模海上作战,加之有血海深仇垫底,所以就接受施琅的投降。但是康熙仅仅是接受了施琅的投降,然后安排一个级别不高、无所事事的职务将施琅安置了下来。

这对施琅来说简直就如同孙猴子压在了五行山下:一肚子的血海深仇如同火山下的岩浆涌动,满脑子都是平台方略,都是如何消灭郑经的力量,然后给自己的亲人报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这个向来脾气耿直,不善逢迎巴结实力派人物,也在别人的“点拨”之下,走起了“迂回”路线。因为他听说,当前在康熙面前的太监韦小宝(桂公公)最是有发言权,只要获得韦小宝的举荐,自己实现理想就一帆风顺了。

于是一个偶然,施琅打着“奉旨赦办”的旗号,给韦小宝打造了一个精美的黄金饭碗。事情的后来,韦小宝果真赏识施琅的才干,施琅也最终获得了领兵攻占台湾的机会。

从小说的角度看,不过是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暗中也含着对人才被压抑,非得走“迂回”路线才能获得施展的讽刺。但根据历史事实和当时的情景,施琅被康熙“闲置”或者“雪藏”,是潜藏着某种管理或者战略科学的。

当时的康熙满怀雄心,平定台湾是必然之举,但是三藩之乱、西北骚乱等“急难险重”任务火烧火燎的,府库里的钱粮储备也不充足,从整体布局上说,必然要利用有限的力量率先解决最为紧迫、最为棘手的问题。区分轻重缓急,然后步步为营,这也是康熙雄才大略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人才管理的角度看,康熙也是非常高明的。首先是善于识别人才。他知道施琅善于打仗,人才难得。其次就是善于培养人才。很少有人才是“得之可用,来即能战”的,人才还必须经过培养、磨砺和打造,才能更加合用和顺手。

施琅满肚子仇恨,必然急功近利,倘若安排一个有权力的实职,在操切的报仇心驱使他,他必然加班加点打造战船、招募军士、训练战法、筹备军备,一方面“忙和尚赶不了好道场”,准备工作出现疏漏、瑕疵的几率就会很高;另一方面,他的积极备战也必然打草惊蛇,引起郑经方面的警惕和预备,势必增加将来的进攻阻力。

为将者心不静、气不平,头脑不冷静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康熙就采用“闲置”的方法,“熬”施琅身上的火气、怨气、急躁,等到“火候”到了,时机成熟,施琅身上积蓄出来的能量就会成倍地发挥效力,让平台方略实施得更加顺遂一些。

施琅最终获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也实现了自己的家国理想。但真正让施琅实现人生转机的并非送给韦小宝的那只金饭碗,而是康熙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说,不管有无金饭碗,康熙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施琅就会梦想成真。但并非所有被压制、不得志的人才都有施琅这般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能够如同康熙皇帝一样,正确、合理使用这种管理科学和领导艺术的人并不多,古今中外的很多团队管理中最常见的“施琅打造金饭碗”的现象,则是一些相对负面的情形:一些相当优秀的人才获得不了重用,在人才本身则是怀才不遇,对团队而言则是人才资源浪费甚至流失。

而且,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越是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越容易流失;相反那些资质平平的人,则更加安心本职工作,因为他们重新择业的选择机会并不会见得很多。但不论是何种层面的人才流失,对于团队而言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力,对于团队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

但从团队管理的层面说,人才被“闲置”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一个团队,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人尽其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繁荣场面,而是在努力形成一种整齐划一、众志成城的“同步效应”。唯有有效实现了“同步效应”,才能让团队目标一致、风格相同、行动协调,从而让团队的整体规划如期实现。团队的这种趋势既是团队建设的需求,也几乎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在这种需求和规律的驱使下,团队就会有意无意地矫正、压制、剔除一些与团队“同步效应”不合拍、不协调、不一致的刺头、异己、另类。而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就恰好在于他的卓尔不群、与众不同。没有缺点的人就没有优点,没有个性的多半也没有创意和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也就是越是水平的高的人才,就越容易“出格”(好的方面说就是“脱颖而出”“独行特立”,坏的方面说就是桀骜不驯、鹤立鸡群),也就越容易遭到压制、闲置、冷落、雪藏。能力过强、热情过高、太过活跃,在很多情况下对团队建设并不见得有益,反而是有害的。

这就是管理学上有名的“能干者不以为然定律”。这个定律看起来很不合理、很不科学,甚至很荒诞,但它又铁一般地存在,让团队管理者或者人才本身不得不去面对。也可以说这个定律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双双得利,用坏了两败俱伤。

对于团队而言,努力促进团队的“同化”的确重要,但团队的进取心、活力、潜力又恰好来源于“异己分子”的存在,“不合群者”的存在,会让团队形成一个开放、争鸣、竞争、包容的氛围,对于团队正确决策、生机无限意义非凡。倘若一味排除异己、拔尖剔头,则完全有可能让团队陷入“武大郎开店”的绝境。

管理者的格局和领导艺术在这个问题上就会高下立判。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首先会把确立团队目标放在第一位,用目标去“同化”所有人,在团队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和理想追求,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分门别类,打造表面化的步调一致。一旦所有成员服从目标,那么越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就越容易被团队吸引和接纳,也越愿意发挥自己的才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能者多劳”,管理者也要学会用压力、任务去“压制”冒尖型人才,而不是使用权谋、手腕去剥夺人才发挥才干、释放热情的机会。前者无论从方法还是效果上都是积极的,而后者只能带来怨恨和内耗。

从人才本身这个角度说,一个人才首先要让自己的目标和能力紧贴团队的需要或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要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对团队有益的人才,即便是自己的才干培养,也是服从团队号召。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团队不需要什么,你反而是什么,那么遭遇压制和雪藏的概率就会成倍提高。

其次,对于那些能力和精力过剩的人才,不妨在努力完成团队目标、任务之余,努力开发一些第二职业,让自己不至于荒废,也可以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

最后一个就是,一旦觉得团队的目标不能涵盖自己的目标,团队并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确认“饺子皮包不住饺子馅”的时候,就要果断跳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而不要在是否“打造金饭碗”等迂回路线、观望等待策略上纠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是正常情形。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