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四日,苏州城内太平军守将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等八人刺杀主将慕王谭绍光,第二天向城外淮军投降,苏州城被清军收复。

但仅仅又过了一天,就发生了苏州杀降事件,已投降的八王被斩尽杀绝,同时淮军又在城内杀死投降的太平军8000有余,制造了一起杀降惨案。

自古杀降不祥,但杀降在历史上也是常事。不过进入到近代,不论是民间舆论还是朝廷决策都已容不得如此大规模的杀降事件。

不光是国内,就连国际社会也对杀降普遍反对。同治元年冬天,英国参赞威妥玛就曾致函清廷,对洋枪队在上海附近杀降二千多人进行规劝,不该滥杀降人,此举只会导致民心向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廷也从善如流,很快颁下谕旨:

果能于城池未下之先诚心归顺者,无论其从贼之久暂,均一律准其投诚。将军械、马匹呈缴后,该大臣等酌留所部,令其随同剿贼。
倘有不愿随营,即饬地方官递送回籍,或妥为安插,毋令失所。携带资财,不准兵勇抢夺;如兵勇利其资财,私行杀害,即按军法从事。本管官不行查办,一经发觉,即著该大臣等从严参办。

李鸿章此前也不是没有受降,太平军在南汇、常熟的守将吴建瀛、骆国忠等人正是在淮军攻城前献城出降,李鸿章不仅没有杀降,还允许两人保留部分军队,跟随淮军作战。

也正因此,他落了个善待降将的美名,这也是郜永宽等人愿意投降的重要原因。

既然双方约定好,郜永宽也执行了承诺,李鸿章为何要屠杀降兵8000人之多,这成了历史上一桩公案,也成为李鸿章被黑的主要污点之一。

但精明干练如李鸿章,又岂会一味蛮干,那是莽夫行为,太平军又怎会甘心投降后引进就戮,苏州杀降自有一番曲折。

这一切,要从受降前的一场谈判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件

十月二十二日,郜永宽等人通过淮军魁字营营官牵线,在阳澄湖边与官军进行谈判。这是场三方参与的谈判:郜永宽代表守军,程学启代表淮军,戈登是洋枪队首领,也是双方的保人。

谈判很顺利,尤其有戈登这个信守荣誉的外国将领作保,双方很快达成一致,郜永宽等同意:献城、持谭绍光首级来献。

投降不是无条件的,关键在于郜永宽等人开出什么条件。

杀降事后,李鸿章在报告里没有具体提到投降条件,只是说郜永宽等“密约程学启,单骑相见于城北阳澄湖,情词恳顺,求勿开炮轰打”。

然后又“占住阊、胥、盘、齐四门,于街巷各口堆石置卡,隐然树敌...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

这些行为,不论真假,总有原因,如果双方事前事前有约定,太平军或淮军又怎会在事后无法达成一致。

这些李鸿章都没有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其他史料中,可以找到太平军开出的条件,主要有三条:

一是“留半城屯其余众。”

二是“编订百营照给饷。”

三是“受翎不剃发。”

“留半城屯其余众”,也就是投降后不接受改编,仍然保留自己的部下,并且仍然屯驻苏州城。

部下规模有多少呢——“编订百营照给饷”。按照淮军编制,百营多达五万多人,围城的淮军人数也不过三四万。

“受翎不剃发”——很好理解,接受清朝的官职,但不剃头发。

比对当时淮军的情况,三条里无论哪一条,都是无法被接受的。

“留半城屯其余众”,淮军名义上收复了苏州,却要留出半个城仍然屯驻太平军,当时李秀成部下还在望亭,近在咫尺,万一城内降军联合城外太平军复叛,淮军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事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太仓太平军守将蔡元隆就是通过诈降诱杀了1000多淮军。

“编订百营照给饷”,其实苏州太平军并没有百营人数,其中可能有郜永宽等人夸大自己实力,更兼有想要吃空饷的念头。

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都是自筹军饷,一下多出五万人的饷银,从何而来?

“受翎不剃发”,对清朝来说更是原则性问题,这是突破底线的条件,更不可能被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受

那么问题来了,三个条件任意一条都无法通过,何况是三条。既然谈判达成了共识,说明程学启肯定是全盘答应了条件。

程学启代表的是李鸿章,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李鸿章事先就已清楚,并授意程学启答应条件。

李鸿章事先是并不知道的。

郜永宽等人密约的是程学启,程学启此人也是太平军降将,在安庆之战阵前倒戈,但家人都被太平军所杀,因此他立誓“灭贼以报国家”,从湘军到淮军,作战悍勇,杀人如麻。

程学启当然明白,这些条件太过苛求,不可能被朝廷同意。但对程学启来说,能兵不血刃尽快拿下苏州是第一要务,至于条件能不能实现,反正自己也做不了最后决定,何妨先全盘答应下来,以免让郜永宽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郜永宽这边,与程学启谈妥,又有戈登做保,回去后即密谋兵变。

然后才是李鸿章。

程学启只要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对李鸿章来说要复杂得多。

条件肯定无法实现,那么郜永宽等完成合同后该如何收场?如果双方都不能让步,杀降成为必然选择,自己作为统帅将成为众矢之的,是否值得?

此外还有的戈登的影响,杀降行动必将受到戈登阻止,就算成功,戈登名誉会受辱,必定不会与自己善罢甘休,是否值得冒险?

李鸿章为此“踌躇三昼夜,不能决”

踌躇不决下,郜永宽等人则已经认为协议达成,在苏州城内准备发动了。

此时再告知八王淮军反悔,等于叫他们死守苏州,反而是给谭绍光助力了。

终于,在程学启的撺掇下,李鸿章还是没有对方案进行纠错,也就相当于半推半就,同意了这个方案。二十四日中午,谭绍光被杀,第二天郜永宽等八王来营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降

城破后,太平军果然按照谈判的条件执行,“堆石置卡”,划出领地,郜永宽并不剃发,等着淮军发饷。

杀降于是成为定局。二十六日,戈登被调离苏州赴昆山。李鸿章在城外军营设鸿门宴,八王在席上被杀。当天下午两点多,程学启也在城里举起屠刀,杀死降兵八千多。

苏州杀降一事,后世众说纷纭。在古装大片《投名状》里也对此事有过演绎,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有戈登的影子,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则像赵二虎,从电影中的表现来看,谈判的是赵二虎,杀降的是庞青云,这与历史也颇为贴近。

就当时来说,对李鸿章的手段,除了戈登出离愤怒,“深感耻辱与伤心”,并一度发誓要消灭程学启和李鸿章外,并没有引发太多负面影响,这也得益于李鸿章事后的安抚手段,平息了这场风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其时也,值其势也。李鸿章既胆大妄为,又能收发自如,其任事之勇、干事之才也令人佩服。

但同时,李鸿章的背信弃义,于德有惭,也成为后世的黑点,讨厌他的人因此对他更加鄙弃。

这也是历史人物身上的两面性,是非曲直,各人心里都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