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9元的披萨能吃吗?抛开卫生与健康的角度来说,能吃,而且还火了!低价食品在后疫情时期一路飘红,加上地摊经济的加持,生意好的摊主动起了“加盟”的脑子,太疯狂了……

室内美食街活得怎么样?

昨天,去了朋友的美食街,属于B类卖场,商户掉了一些,本想投一个店玩玩,也给他补个位,彼此支持。当我在街区呆了近两个小时,发现投一个店,没法解决街区现存问题,也许需要补齐整条街,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才行,否则我们进入也无法自拔……

地摊小吃街,价格便宜,口味丰富,场景热闹。受众的食客没有高低贵贱,出品的食物没人挑剔,买不买的决定,多来源于你敢不敢吃,食物的好与坏全凭良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地摊,现代人觉得新鲜,早先的餐饮形态不都是从地摊开始吗?最早是挑担子,小有名气后摆摊子,积攒点资金开铺子。开起铺子,选的食材越来越讲究,请的师傅越来越靠谱,来的客人越来越体面。用心经营,小店变大店,新店变老店,老店现在像变魔术一样,变得越来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摊,属于餐饮初始形态的一种。现在摆摊却成了餐饮的热潮,大店摆摊,小店摆摊,老字号摆摊,有店的不在店里,营业时间跑出去摆摊……摆摊有的是真摆,曾经不论让不让,他们都在那里,区别只是跑与不跑。摆摊经济来临,许多人加入了“显摆”,周期过后,不过是一地鸡毛!原因很简单,食物没有变化,人员没有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罢了。

美食街区,按照正常发展路径来说,是一个升级经营场所,为什么有时不如摆摊呢?个人认为是商管的思维问题,以为把路边摊搬到室内就是美食街了,没有竞争还好,有了竞争就死。现阶段能看到的是地摊经济与美食街区的竞争,其实隐藏的美食街区之间的竞争,商业综合体过剩,餐饮又是引流业态,造成美食街区后期也会相应过剩,同质化的市场,需要给客户一个选择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接触了一段时间美食街区,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食物同质化。地边摊的小吃直接入美食街区,前期小吃街没爆发成长的时期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在进步,就算同类食品也需要差异化。我们再拿披萨举例,街边9.9元的披萨,如果你入美食街区就要更精进一些,必胜客的比萨要几十元,销售也不错,客户体验感也好。这篇文章所有配图就是我在呼和浩特一家必胜客比萨店拍摄的。圆形可以变方形,榴莲酱提升为榴莲肉,可以增加水果沙拉与水果茶变成套餐,街边摊做套餐就很难,因为双手拿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品牌杂乱化。许多商管朋友都知道要招品牌入驻,后期迫于时间与资金的压力,口子就放开了,运营很难。实在招不到商,大家都考虑自我孵化模式。自我孵化起码品牌形象要差不多,也要有传播渠道,不是建立在口头。我见到许多街区的商户品牌取名入坑的,形象设计很low的,商标侵权的,甚至图片都直接盗用品牌的,无知者无畏……

第三,看店无聊化。这是我发现许多店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街区一眼望去,多少人都在玩手机?食客路过都懒得打招呼,估计是怕顾客打扰,打游戏坑队友,人是好的,生意是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运营小白化。生意不好,自己也会找出路,分不清神魔,请来各路妖魔助阵,出主意的,忙营销的。一轮操作猛如虎,遇到现实才痛苦。此类人群,说话理由极多,舍得的费用极少。

说了这么多,地摊经济适应自由发展,而美食街区更需要一个好的运营团队,与商户协同发展。从根本解决品类问题,在品类销售不良的情况下给予指导,有资源可以跟进研发,对接供应链。有了好的产品,要配合媒体营销,找真正懂行的人带领节奏,后期逐渐形成常态化的商户营销矩阵,演化成自组织形态。后期,人心在一起,再出台一些管理手册,起码营业时间,把手机放一放。

地摊小吃与美食街区博弈,其实不在一个维度上,因为是一个升级的过程。许多操盘者,没有足够的思想与运营能力,天天看着案例抄,最后就会像我说话的口音一样,地域到处串,回到家乡,都问我是哪里人,好尴尬……我是骞味,懂媒体,懂美食,懂餐饮。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