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驻外机构关闭与国际外交关系的话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国与国建交和关系状态的表现之一,大使馆、领事馆和代办处等驻外机构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从中可推测出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驻外机构级别上看,领事馆要低于大使馆,受大使馆管辖,领事也是级别低于大使的外交官员。这种级别差距不仅体现在职务和权限上,也表现在于他国享受的外交礼宾待遇上。一国驻他国的大使馆基本只有一个,但领事馆可以有多座。

领事馆一般会设立在邦交国政治、经济、贸易或文化等相对发达的主要城市,负责本国在该地区内的侨民管理和其他领事工作,如签证的办理和延期等。若领事馆关闭,最先影响到的就是这些业务的正常进行。考虑到一些国家的领土面积,发达地区数量和区位等因素,建交的两国通常会互设大使馆,但不一定会互设领事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两国关系出现波折时,驻外机构往往会最先受到波及。不过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关闭领事馆的分量比不上大使馆的关闭和互相驱逐外交人员。换句话说,领事馆的关闭不等于断交,只要双方仍维持着大使级外交关系,就说明两国仍处于相对正常乃至友好的状态。

有意思的是,即便两个国家断交,互相撤销大使馆,但领事馆或是比领事馆级别更低的代办处仍有可能相互存在于对方境内。除非双方完完全全地驱逐对方一切外交人员和机构,才基本等同于“彻彻底底的断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乎,第二个问题来了。断交后,是不是就意味着两个国家即将进入战争状态?其实也并非如此,不妨举几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此事:

2008年8月1日,格鲁吉亚军队突然对南奥塞梯发动进攻。8月8日,俄罗斯以保护国民为由介入战斗,俄军进入南奥塞梯,对当面的格鲁吉亚军队展开攻势。五天的俄格战争打下来,损失惨重的格鲁吉亚方面被迫撤出南奥塞梯,俄军也于8月15日至22日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此一战,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断交,两国互相撤离了驻对方国家的大使馆,经贸协定终止,且均关闭了边界。但事实上,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只能算是终止了双边外交,并不等同于彻彻底底的毫无联系。俄方名义上撤销了驻格鲁吉亚大使馆,其实只是将原本的使馆建筑改了个名字,叫“瑞士联邦驻格鲁吉亚使馆俄罗斯利益代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扯上了瑞士,是因为身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士曾积极调停两国战争,且表现得相对“不偏不倚”。这个“瑞士联邦驻格鲁吉亚使馆俄罗斯利益代表处”,从法律层面来讲由瑞士管理,其实里面仍是俄方官员办公。若有格鲁吉亚人要去俄罗斯,也还是到这里办签证。俄格战争十二年后的今天,两国在经贸、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逐渐恢复,只是一直没有复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俄罗斯与乌克兰都在乌东部地区大打出手了这么多年,真刀真枪地正面硬刚。但直到如今,两国仍各自在对方首都设有大使馆,乌克兰哈尔科夫、利沃夫和敖德萨的俄罗斯领事馆也正常办公。同时,尽管俄乌自贸协定和友好协定已终止,但俄罗斯并未停止对乌克兰提供天然气……

如果说这些国家离我们稍微有点远,那不如举一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案例,即当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然,这件事也体现出了我们高超的外交谋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79年的短促交战后,我们同越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边境冲突状态中。但即便如此,两国依旧互设大使,并未撤回外交人员。从法律角度来说,双边外交状态正常,站在国际法的层面上看,谁都没有向对方宣战或应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操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规避来自苏联的压力。在1978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友好合作条约》(简称《苏越条约》)中,明确包含军事合作条款,即一方受到第三国攻击和入侵时,另一方将无条件提供军事援助。而在现代国际法被普遍承认和应用的背景下,只有相互宣战和应战,才等于爆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既然如此,不宣战且维持大使级外交,在法理上就等于没有进入战争状态,苏联也无正当理由介入。

因此,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表达清楚一个意思,即关闭领事馆乃至大使馆,不等于两国彻彻底底断绝联系。即便是彻底断交,也不等于下一步就是战争。一国驻外机构的有无和级别,只是外交姿态与关系亲疏的表现,至于战争则是效率最低且成本最高昂的外交手段,二者并不能就此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