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台台君就不说故事了,我们来说一个有意思的历史评价。我们都知道,唐朝几乎是中国文化深入到世界最有影响的朝代,所以现在仍旧有很多外国人喊中国唐人。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几乎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毕竟之后的藩镇割据局面想必很多人都很清楚。那唐是如何衰落的呢?其实不外乎一场安史之乱。要知道,那可是在开元盛世发生的动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后来有人评价唐玄宗,说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比如什么姚崇、张九龄等等,但到后期就开始沉迷女色(杨贵妃)以及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了。

但我们今天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经济,也就是大唐的财政,唐太宗时期自然不必说,大唐帝国初建,也确实建立不起来正式的财政制度,所以整个帝国都在运用各种权宜之计运转。

但那个时候唐太宗不怕啊,毕竟整个长安也就730个中央官员,稍微想个法子就能解决,但是到唐高宗时期,官僚队伍的持续扩大,这就有些吃不消了,并且那个时候经济中心其实已经往南方转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把南方的粮运来长安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走陆路运费成本还比粮价高,走水路又绕不过黄河三门峡这个天险,所以后来唐高宗怎么办?去洛阳。说穿了就是把满朝文武带到一个更容易运粮的地方。

这种办法光高宗就用了七次。你想一下,中央的财政有多吃紧。所以到后来武则天上位干脆就住在洛阳了,还把洛阳改成“神都”,武则天上台知道财政问题,所以就清查积税,整顿财政,走的是最正规的正式财政制度。进步确实也有。

可到唐玄宗的时候,光宫女就已经四万人了,加上宦官、官员,以及皇族、官员的子弟,各式各样的仆人等等,这根本就是不一个长安可以负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玄宗刚上台的时候看起来是启用了一批很贤明的宰相,但这些宰相都是本着儒家为政清廉、轻徭薄赋的理念来执政的。在民间的名声自然是一时无两,可从中央财政的角度去看,问题就出来了。

这些贤相很愿意去做什么节省开支、减少军事行动、杜绝皇家奢侈等等,但一说到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都不愿意干了,因为他们觉得增加财政收入不就是压榨老百姓嘛,这就和他们贤相的理想不一样了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另一种人就进了唐玄宗的眼睛里,就是专门为搞钱的人嘛,最著名的当然就是李林甫杨国忠了,所以前期唐玄宗就大搞平衡,贤相就去治理国家,抚慰人民。而这另一拨人就专门负责给唐玄宗弄钱了。

但这两拨人肯定是水火不容的,比如只当了一百天宰相的宇文融,他一年就让国家税收增加了几百万贯,这么大的功劳当个宰相不过分吧?可贤相们就看不惯了,增加财政收入不就是对老百姓下了狠手嘛,所以早早的也就被贤相们给赶下台了。

后来唐玄宗还问过当时的宰相裴光庭,说:“你们要求把宇文融治罪,我也照办了,但问题是,宇文融一走国家的财政又不够用了,你们谁能帮我呢?”这下这些宰相就没人吱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到越到后期国家财政越成了问题,唐玄宗没有办法,到最后不得不全面倒向这些能搞钱的人,比如李林甫,当了19年的宰相,为啥用的时间这么长,就是因为它能搞定国家的财政问题。

比如节度使制度,你看,把边军的行政、军事、财政都给你们节度使,尤其是那些不属于世家大族的胡人节度使,朝廷自然就可以不用管了,自然就卸下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当然,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看起来好像李林甫解决了财政问题,其实是把财政问题隐形化了,让财政问题转化成了更可怕的其他问题,这也就是安史之乱最根本的诱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后来的杨国忠上台,身上领着大大小小四十几个职务,还真不是因为他是杨贵妃的哥哥,就是因为他能干!办事效率出奇的高,把整个大唐的国库那打理的是井井有条,国库还真没发生财政危机。

甚至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杨国忠都没想军队的事,就是想着怎么样在财政上尽量不动用国库,后来为了筹钱,还专门派人去太原卖度牒,也就是给出家人执照,你看,把挣钱的想法都动在出家人身上了,可见其挣钱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唐玄宗其实到后期不是说年老昏庸了,而是财政问题逼着他不得不启用这些可以搞定财政的人,虽然这些人也不能解决帝国根本的财政问题,但这就跟止痛药一样,疼了,还是得吃呀。

其实我们今天去看,中央的财政问题就摆在那里,治标不治本只能使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也真的压垮了整个帝国。

台台君说:给我们的启发是看见问题了不能提出来这个问题就不管了,还得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还有就要从全局去看待问题,不要被权宜之计蒙蔽掉,一定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