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的顶级学府,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大家都能想到两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其中清华大学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它背后的一位曾经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却很少有人知道梅贻琦对于清华大学可以说就像蔡元培对于北京大学的重要性。梅贻琦先生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格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为中国的大学教育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而在这样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也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就是梅贻琦先生的妻子——韩咏华,她为丈夫的事业付出了非常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漫长而坎坷的一生。

光绪十九年(1893)8月28日,韩咏华出生于天津(她的祖籍是安徽后移居到了天津)。韩家是以船运起家的,除此之外还开设当铺、银行等产业,韩家开设的天成号商行,排在"天津八大家"之首,曾养海船99艘,堪称清代天津的"船王",其航线自沿海各埠直至朝鲜、日本等地,几乎垄断了天津当时的海运业。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韩家经营的产业惨遭抢掠,生意做不了,也就渐渐衰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韩咏华这一辈,韩家已经没落了,韩咏华兄弟姐妹共有七人,韩咏华排行第五,于是被称作"韩五姑",当时韩梅两家还是世交,他们两家又与教育家严修家里是世交,于是他们两家的小孩从小都是在严修先生的私塾里读书的。也因为这样,韩咏华与梅贻琦得以结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严修在家设女塾,聘请张伯苓兼授算术、英文等课,韩咏华是张伯苓的学生。韩咏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写道:"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因我年级最小,每次都被派去关门。另外,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梅贻琦)和金邦正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韩咏华10岁,梅贻琦14岁,两人给对方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半年后,严氏学堂的男塾要迁往南开区,二人也就分开了,韩咏华13岁时,在严修先生的建议下上了严氏幼稚师范,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安排继续到了严氏幼稚园工作,成为了严氏幼稚园最年轻的教师。

而梅贻琦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成为了首批赴美留学47人中的一名,入美国伍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春,梅贻琦学成归国,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兼教务长,暂代校务,而缘分又将韩咏华和梅贻琦牵到了一起。韩咏华和梅贻琦早就互生爱慕,但两家虽为世交,二人的结合还是颇为周折,因为当时韩家摆脱暂时的困境后,开始向上走,试图恢复昔日的荣耀,但梅家却处在贫寒的低谷之中,未来一切难以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由严修、卞肇新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终于订婚了。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后,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你知道的,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在1919年6月,梅贻琦和韩咏华结婚,梅贻琦此时已经三十岁,韩咏华二十六岁。

婚后,梅贻琦在清华给他的平台上施展着抱负,看到当时落后的中国,他想大兴教育,科学救国,1931年10月,42岁的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就进行了教育改革,贯彻着"师资是大学第一要素"的办学理念,于是清华园大师云集,一度超过了北大。看到丈夫在教育事业上大放异彩,韩咏华十分的骄傲,同时也有些跃跃欲试,当一个幼儿教师岂是她的夙愿?于是,她决定到清华继续深造,在征求丈夫的意见后,梅贻琦也非常赞同夫人上进,于是已过40岁的韩咏华来到了清华大学当旁听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梅贻琦在清华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的时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无法再待下去,这时候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合并,南迁昆明,成为了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全面负责学校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咏华在1981年春写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中,提到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他们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汤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为了让丈夫专心搞事业,补贴家用的重任就到了妻子身上,吴有训的夫人王立芬绣围巾,卖给驻扎昆明的美国人,韩咏华则做糕点出售。

她放下曾经千金小姐的架子,不顾校长夫人的体面,开始自己动手谋生,那时她很低调,经常穿着蓝布褂子,挎着个小竹篮到处叫卖自己制作的糕点。

后来,韩咏华与潘光旦夫人、袁复礼夫人组成"互助组",自制'定胜糕',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售。而梅贻琦家离冠生园很远,来回要一个半小时,韩咏华不舍得穿袜子,光脚穿皮鞋,脚经常都是磨破的状态。但这一切她都默默忍下来了,不曾有一句抱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咏华还参加了昆明女青年会活动,活动时,大家轮流备饭。一次轮到梅家了,可家里没钱,韩咏华就到街上摆一个小摊,出售子女们小时候的衣服,和毛线编结物,卖了10元钱来待客,那时候的生活的确很苦,但她活得充实且精彩!

1945年,抗战胜利,清华复校,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一直到1948年年底,即使在之前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梅贻琦仍将清华管理得非常好,他自身也严于律己,从来没有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就连自己的小女儿因几分之差错失清华,梅贻琦也没有开后门,后来小女儿上了燕京大学。在事业上,韩咏华一直都是支持着梅贻琦的,这些事她也都看在眼里,但她依旧支持着丈夫所坚持的原则,理解着丈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后来为了支持梅贻琦担任台湾清华校长的工作,他的薪水微薄不能维持家里开销时,62岁的韩咏华当时在美国生活也继续打着工,先是在一家衣帽工厂做工,后又经人介绍到一家医院做护工,最后转到一个盲童学校照顾盲童,生活很是艰难。梅贻琦得知后非常愧疚,但当时新竹清华校区的建设正是关键时期,他同样也心力交瘁,甚至连自己的私人住房都没有,都是在办公室里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6月,梅贻琦患上了癌症,一生都在为清华的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他,还是积劳成疾,最终一病不起。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享年73岁,梅贻琦故去后,韩咏华随长女梅祖彬移居到了美国居住,1977年落叶归根,回到了大陆安度晚年,于1993年8月2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