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对王丁戌先生的书法作品有了深刻印象,记得是在2014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在北京陶然亭举办“王丁戌书法作品展”,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原代部长贺敬之老前辈亲笔题写“王丁戌书法作品展”,并亲临现场观摩。展出的作品既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名言警句,又有当代伟人的经典诗词,也有咏叹人生的优秀诗歌;巨幅长卷、大幅条屏、精致小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整个书法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使参观者在书法艺术的意境熏陶中,深深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中华传统书法文化的艺术感染力。

而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则是走进书法展廊后,看到一幅雄健而遒丽的书法作品:“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说得多好啊,治理国家只有把善政与法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作用,建设法治中国。王丁戌先生这是在用书法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给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啊。

两年后,早已年逾古稀的他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新丝路“王丁戍书法艺术邮票”首发仪式,令我十分惊讶。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锲而不舍地探索书法艺术呢?

从此,我开始重点关注王丁戌先生的书法创作,并与他有过数次交谈。

书法之美,在于传情达意。王丁戌先生对书法之美,有着自己深厚的体验。

他满怀深情地对我说:中国书法之美,源于汉字的美。传说苍颉造字,仰观天地之广大,俯察物类之茂盛,象其形,取其意,创造了文字。那些存世之作大多镌刻在甲骨上面。甲骨文,瘦硬劲险,挺拔锐利,古风凛凛,质朴淳厚,好像远古斗士一般,迎风而来,无不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中国书法之美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真地听着,微微点头。

他进一步阐述道:汉字有六义,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字的创造、演变和发展以及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书法的灿烂辉煌。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

正是基于这些理性认识,王丁戌先生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数十年不知疲倦的实践创作。在对各种书法体的创作中,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家国情怀、人生感悟等,自然天成地融入了书法的笔端,从而不断为我们带来一幅幅令人惊奇的书法艺术精品力作。

我问他,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练过毛笔字,但却很难进入书法艺术境界?

他告诉我,书法是具有生气的,表现的是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美。书法的一笔一划,因为是一气呵成的,便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流畅,不可摹仿,不可修改。

他看我睁大了双眼,便继续道,晋朝有位叫卫夫人的女书法家,曾经用“骨、肉、筋”来形容一笔一划。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王丁戌先生见我不断点头,就接着旁征博引道,书圣王羲之曾经说过,“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书圣的这“点画之论”,就充分说明了谁要是想进入书法艺术的境界,务必要抱着对书法的敬畏之心,审慎待之。

我似有所悟。

是啊,中国书法是力之美、线之美、墨之美和个性美的完美结合,没有深厚的学养和长期苦练,是很难达到书法艺术的彼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王丁戌先生的书法作品,便是博采众长,涉猎真、草、隶、篆各体,又对行草情有独钟,尤以隶书见长,形成了以汉隶“石门颂”、“居延汉简”相融合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雅俗共赏,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他的行草,在笔法上追求遒丽、雄健、清润;而隶书,则追求碑、帖与简、帛的有机糅合,运笔典雅凝重。

我问王丁戌先生,真、草、隶、篆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他告诉我,在真、草、隶、篆之中,真书彰显的是正大光明的包容之美,草书彰显的是灵动流畅的变化之美,隶书彰显的是庄重典雅的宁静之美,篆书彰显的是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见我饶有兴趣,他便语气自豪地阐释道,篆书是书法历史上首次开始用毛笔书写汉字,它的笔法圆润,转折有法,就像儒家君子,不越雷池,歉恭礼让,一派先师风范。而隶书呢,则是由篆书简化而成。它的笔法蚕头雁尾,方圆互现,独具风彩;呈现出严谨不苟,端庄肃穆,不怒而威的大汉风骨;好像壮士守卫着边疆,突显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它豪放雄强,内敛纯朴,傲然于世。

显然,中国书法的学问不可低估,我完全被王丁戌先生的解说吸引住了。

他接着说,草书,形成于汉代,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又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的笔划还有章法可循,今草则不拘章法了。到了狂草,它的笔势狂放不羁,完全成了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比如狂草的代表作、唐代张旭的《肚痛》和怀素的《自叙帖》,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看我听得很认真,他的脸上浮现出了微笑,继续介绍道,真书,也叫楷书,也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字形由扁形改为方形,笔画中简省了隶书的波势,横平竖直,形体方正,可作为汉字的楷模,所以又叫楷书。楷书集秦汉魏晋书法成果于一炉,将汉字进行了标准化,其点画钩提、横竖撇捺,都成为了万世楷模。

那行书与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我眼睛直视着王丁戌先生问道。

他说,行书的最大特征是用连笔和省笔,较多地保留了形体方正的可识性结构,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通俗易懂实用。可以说,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但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没有草书那么天马行空。行书中,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那同楷书相比,行书有什么特点呢?我又问。

他耐心地告诉我,行书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减省点画。比如“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二是笔势流动。楷书要求一笔一画,点画分明,行书却可以用勾挑与牵丝将点画连起来。勾挑,就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牵丝,就是在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连起来,如 “心”字的中右两点,这样就显得意态活泼。还有就是,行书作为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用笔灵活,体态多变,魅力四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曾评价王羲之的行书说:“王逸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由此可见,行书的字势是何等震撼。

谈及书法的创新,王丁戌先生说,书法是有情有意有章法的,是一门永远在创新的艺术,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运用不同的书法体,真正达到“笔随心动,墨随意流”的创作境界,才能创造出最适合现实需要的体现真善美的书法作品。

上海辞书出版社采用王丁戌先生书写的隶书字体“古汉语词典”做封面,用笔矫健浑厚、古拙典雅、灵动秀美,使一部辞书顿生历史的厚重感和亲和力,极大地增强了这部辞书的收藏价值。

最近,他给群众出版社题写书名《大搬迁》和《九案侦办组》,根据内容的需要,均采用了行草。“大搬迁”三个字,艺术地呈现了一个城市大搬迁的气势,暗喻党和政府、民警、老百姓的同心同德;而“九案侦办组”五个字,则鲜活地展现出中国刑警高屋建瓴地侦办九大世纪悬案的智慧和勇气,均让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