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学习书法总是按照一个路径前进,那就是先从唐楷入手,然后行书,最后草书,如果有额外的精力和喜好,再兼学篆隶、魏碑,大部分的学习精力都会放到唐楷、行书草书上,依次练习等待渐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近来很多书法家已经开始否定这样的学习方式,首先并不完全强调一定从唐楷入门,魏晋楷书和魏碑楷书都可以入门,其次并不主张一定从楷书入门,一些书法家认为从小篆入门更容易锻炼笔法和规范结字,还有人认为从隶书入门也要比从楷书入门更为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楷、行、草依次练习的方式也不被书法家支持,更多的书法家认为如果从楷书入门学习书法,在笔法和结字基本规范以后就需要学习行书了,并不需要等到楷书完全成熟再学习行书,并且楷书和行书、草书要交替练习,方能共同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一些人的思维里,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只有练好楷书才能够学好其他书体,这种楷书崇拜现象,确切的说是唐楷崇拜现象,让他们坚持用楷书来衡量一个人的书法水平,认为只有写出如唐楷般的楷书,其其它书体才可观,这种观点支持下的要求让很多书法家不胜其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书体演变有序,从大篆、小篆、隶书、章草、行书、楷书、小草、狂草递进演化,汇总为五种字体,篆、隶、草、行、楷,楷书出现和成熟最晚,却应用最为广泛,也因此在民众心目当中的地位却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书体之间是继承的关系,并不相互制约,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日前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说:“学习书法,各种书体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相互营养的,不是说写好了楷书才能写行书,学会了隶书,魏碑才能写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想更深入的提高,多临一些不同书体的碑帖,仔细找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笔中的共性,脑子中的素材多了,才能做到下笔有出处,避免想当然的去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练习的角度上来规划,我们应当参考欧阳修《试笔》一文中所说的,单日写草书,双日写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再春先生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主张楷书成熟以后再练习行书或者草书,而是依据欧阳修的理论,主张交替练习,涉猎广泛,同时也表示学习书法不能够急功近利,要有坚定的恒心,十年不倦方可有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再春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但是并没有在书协中担任重要职务,在早年时活跃于电视书法讲座,出版过很多书法书籍,影响颇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他的书法五体皆能,尤精行草书,个性明显,笔法凝练劲健,结构奇肆多变,善于将不同书体的笔法和结字融入一炉,雅俗共赏,非常受民众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杨再春先生也老当益壮投入到自媒体的书法赛道,继续为普及书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很多观点都具有独特性,他的书法成就以及学书经验都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