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度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局面出现。如果改成从儿子中间唯才是举,那就是鼓励兄弟之间的斗争了,类似于养蛊的手段,国家势必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国破家亡是更加迅速的。

嫡长子继承制度可以避免过度竞争,而唯才是举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同等的机会,势必造成更多的自相残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智慧不要太过小瞧了,古人何尝不知道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缺点就是如果太子人选能力不够,势必会让权力旁落,政治腐败,但是相比众多孩子互相竞争,出现类似于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是更加危险的。

实际上即使是后世一直津津乐道的说是九龙夺嫡,但康熙本人更愿意让老大当继承人的,只可惜烂泥扶不上墙,这才让老四也就是雍正继位的。

李唐就是从李世民这儿没开好头,再加上有一部分鲜卑血统的李唐皇室,经常伴随着宫廷政变来上位当皇帝。李治宠爱武媚娘还成就了一代女皇的千古传奇也和李唐皇室之间的倾轧严重有莫大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度无法完全避免因为皇位的交替而发生的政治斗争,但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度是避免权力交替间斗争太多激烈和复杂而应用产生的,早在分封制度时候就沿用到清朝,可以说是伴随封建王朝终身的政治制度。

因为只有老大有继承权,其他人就少了太多心思,当然老大本身资质不行,也是无可奈何的。纵观君主想要换太子,阻力都是非常大的,也很容易引起政治斗争,导致内耗严重。

嫡长子实际上跟随皇帝时间更长,一般来说更有经验,年纪也更大,不容易被权臣忽悠,架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一般来讲,嫡长子都是正妻的老大,本身母亲这边给予的政治资本就比庶出的孩子要优秀,其次长子跟随父亲的时间和历练自然相对更多。只有君主英年早逝,子嗣幼小,所以会有兄终弟及的制度诞生,比如孙策死的时候孩子还很小,就传位给孙权,赵匡胤传位给赵匡义等等。就是避免出现,赵匡胤这种因为主少国疑,来个黄袍加身的局面出现。

袁绍喜欢小儿子结果导致内部混乱不堪,官渡之战这么关键的战役,依旧出现手下互相拆台的情况出现,许攸这边的家人被审配给抓了,早不抓晚不抓,许攸掌握了曹操的机密却被袁绍所厌弃,这背后难免没有派系斗争的影子,即使田丰沮授等人也未能免俗,两人更多的是选择支持大公子,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是因为其平稳过渡性是其他制度所不能取代的。

认为很多都是李世民、刘彻这样的君主上位的,只是因为他们典型,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皇帝还是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典型所以被认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没用,不好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只有太子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或者像杨广陷害杨勇一样,太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后面的人才有机会染指皇位。或者像很多皇帝干脆就没儿子可以继承皇位,这才送其他支脉中选取,比如刘彻、宋仁宗等等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之外,皇帝一般还是比较看好长子的,朱元璋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喜爱长子的,只可惜两人政见不同,而且朱标比朱元璋还先走,但朱元璋还是立了皇长孙作为皇帝,这才发生了靖难之役。

但是无论是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还是靖难之役后的朱棣,他们在当上皇帝之后,还是愿意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只不过李世民的太子造反,李世民没办法最终选了李治。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登基,立马就把李承乾立为太子的。朱棣实际上比较讨厌长子朱高炽,因为长子爱读书不爱运动,是个大胖子,一点都不想朱棣,二儿子就身手矫健,也跟随朱棣打过很多仗,但最终朱棣还是选了胖子做太子。而且你别说朱高炽只在位十个月,但是却是明朝少有的三好皇帝,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