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容来源:文章摘自《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左丘萌,末春。本期听书内容经作者授权由水木读书荟制作发布。
作者简介:
左丘萌,自由撰稿人,至今笔耕未辍。辗转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工作,长期与残帛断简相伴。著有《到长安去:汉朝简牍故事集》。
末春,独立画师,手艺人,现居杭州和景德镇两地,在画画的同时进行陶艺釉下彩创作。
特别适合:文史、艺术、汉服爱好者。
编辑 | 知春鹿
2038字 | 6分钟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风一直是个热点,在近几年,它变得愈加流行起来,现代的年轻男女,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高奢外国名品,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喜爱。

“汉服热”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几年前,如果有一个女孩穿着汉服逛街,一定会被看成一个异类,更有甚者会出言攻击,讽刺她是个唱戏的,在剧场戏没演够,穿着奇装异服跑出来博眼球。

但现在,人们渐渐接受了汉服热潮,越来越多的人一起穿着汉服上街,还有不少男士也加入了这个大群体。他们看历史书,学习传统礼仪制度,模仿古代人的梳妆打扮,研究非遗文化,还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与汉服相配的首饰配件。

现如今,汉服不单是指汉朝的服饰,它还包含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不同文化的传统服饰,汉服它所代表的是种热爱传统文化的激情,是一种流行的代名词。

在唐朝,曾经的女性们也都赶着她们的“热点”,她们穿着华贵,挽着发髻,贴着花钿,那一番盛景让当代的诗人成就了千古佳作。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重点了解,在大唐繁华的太平年间,婷婷佳人们追捧热爱的是哪些首饰

宋氏的古墓

1955年,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附近发现一座唐墓。据墓志可知,墓主是8世纪中叶长安城中的一位高官之妻、乐寿郡君宋氏。在丈夫去世后,这位夫人皈依佛法,号“功德山居长”。

宋氏身处盛世,享有荣华,子女双全,一生似可谓安稳幸福。但剔去墓志文字中虚美掩饰的辞藻,却能发现事实有所参差。

宋氏祖辈世代为京兆平民,并无官位门第。然而宋氏性格温惠明敏,年满十五后偶然被当时有权有势的宦官雷府君看中。雷府君要聘她为妻,为了使婚姻显得门当户对,她以高门大姓义女的身份出嫁。雷府君虽是宦官,但势力颇大,身为内省之长,其妻亦能获得命妇封号,与前朝的官员贵戚并无区别。

婚后的宋氏有了乐寿郡君的封号,膝下有过继来的义子义女趋奉,表面上可谓荣耀富贵,但唯有存志于佛以求解脱。在雷府君去世后,她更加潜心修佛,将今生未尽的希望寄托来世。临终之际,她以“吾业清净”“建塔旧茔”的借口留下遗嘱,让人勿将她与宦官丈夫合葬。

▲ 宋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氏夫人下葬时发间插的金雀宝花钿钗、颈上挂的金球水晶项饰,都是盛唐天宝年间富丽时兴的式样。

▲ 宋氏墓出土首饰:嵌宝 金雀钿、金珠水晶项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氏的花钿以细细金粒环绕出的宝相花底座中嵌入红、翠二色宝石;花心又以金丝累编起一只展翅站立的金雀或金凤。盛唐以后的诗人时常把这种金凤钿金钗作为追忆开元天宝盛世的遗意吟咏。

中唐时王建所作《旧宫人》一诗道得最为分明:

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
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

唐人常称项链为“项璎”或“珠缨”,即以丝线将各式珠子贯穿而成的璎珞。因珍珠材质易朽,如今还没有见到珍珠项链的实物。

唐朝流行的首饰变化

2005年,洛阳考古工作队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一组完整的头饰。其中有鎏金银质的小鸟、小山形饰物;又有成对的几组鎏金银簪,簪头只在中心花朵、飞鸟、蜂蝶和边缘轮廓等处鎏金,金银相间,颇为细致。

由于没有出土墓志,只能根据同时期出土的零散首饰实物大致推断,这组首饰的具体年代是9世纪中叶唐文宗时期。在大唐东都洛阳,城中仕女的首饰也随着长安时尚亦步亦趋。

▲ 洛阳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组首饰出土时虽缺失了完整的组合信息,但保存完整,为插戴方式的复原推测提供了可能。长簪共有三对,应是呈对称状插于发间。其中一对簪首为两片交缠的花叶,鎏金缘边,叶中錾刻一只展翅飞蛾;类似的首饰恰好见于西安韩家湾唐墓壁画中。
据此可知,这类式样的簪与当时女子流行的发式密切相关——头顶先梳掠起一束形如小山的“椎髻”,其后托起高大的鬟髻;鬟髻可用一支交缠花叶的大簪直竖起真发,即所谓“挑鬟”。

▲ 洛阳龙康小区唐墓出土的各式鎏金银簪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扇形花叶形大簪因其形态最初或可算作命妇礼仪头饰中一双博鬓的通俗式变体,这里暂将这类簪式称作“博鬓簪”。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支,形态是将两枚博鬓并在一起,其上装饰摇动的小花;其插戴方式一开始也与博鬓类似,一式两支,成对插于高耸的发髻两侧。簪的插戴方式,除了传统式成对插于发髻两端之外,又可以独以一支直竖头顶,作“挑鬟”之用。

温庭筠《菩萨蛮》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其中的“小山”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提出,唐代女子喜爱在发髻上插戴几把小梳,露出半月形的梳背当作装饰,有多达十余把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即为女子发间金质小梳重叠闪烁的情形而咏。

盛唐天宝时期,贵妇人流行在头后斜插一把宽梳。如唐让皇帝李宪墓石椁线刻上的女官,发后刻画有装饰珍珠的小梳。中唐以后,流行在发髻前方对插一对或数对小梳的时尚。

到了 9 世纪初,随着高耸椎髻发式的流行,女子又流行在椎髻上饰一排小梳。

▲齐国太夫人墓出土各式梳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插梳之外,还有一种形态恰如云头或小山形的饰件流行于晚唐时期。它们应也是从插梳发展而来,却进一步省略了梳齿,纯起装饰作用,工艺也比插梳更加轻薄,可以直接以簪钗挂在发髻正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洛阳龙康小区唐墓出土的小山形鎏金银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图文摘自《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左丘萌,末春

编辑:知春鹿

策划:路文

文稿: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