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月初,在新冠病例激增之际,澳大利亚一家农场暴发了H7N7禽流感,即使专家称此次病毒不会对公众构成风险,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新冠疫情形势仍不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已经过去大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脚步还是没有停下。刚进入夏季时,越来越高的气温催生了许多关于新冠病毒的猜测——气温升高,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虽然事实证明新冠病毒并不受气温的影响,但许多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且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当然气候的负面才是我们更加关注的。那么传染病与气候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气候与传染病

2019年的《全球风险报告》对全球风险形势进行了全面调查,按照全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产生的巨大影响排序发现,环境风险稳居前列。这其中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和传染病暴发和传播的可能性及其影响有正相关作用。早在2005年,WHO已经确定了流感、疟疾、登革热等9种传染病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气候敏感性疾病,并且初步提出了集脆弱性评价、早期预警与检测、控制响应和流行后评估为一体的气候敏感性疾病早期预警系统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2019年风险演变图)

而今年的《全球风险报告》显示调查的未来十年风险展望部分,环境风险首次占据发生可能性最高的长期风险的前五位。

特别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加剧,如气温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对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传染病暴发与传播的生态环境因素驱动力主要包括气象变化、异常天气、地表生态系统变化以及包括太阳黑子、冰川融化等在内的其他因素,这些生态环境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传染病的3种要素(即病原体、宿主和传播途径),从而影响了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01

极端天气对传染病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带来的水旱灾害容易引发水源性、食源性传染病,其中最典型的是霍乱和副霍乱。极端天气可以通过影响病原体、宿主和传播环境,来增加传染性疾病暴发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在1954年、1975年和1991年的洪水暴发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暴发明显增加;1983年,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疟疾暴发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暴雨有关;2000年的一场飓风过后,洪都拉斯和委内瑞拉都发生了疟疾和登革热

02

气候变暖对传染病的影响

气候变暖的结果之一是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亚热带,因此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环境时空范围扩大,从而使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期扩大。像疟疾等传染病的分布和传播与温度、降雨量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气温对疟原虫终末宿主蚊虫的繁殖及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产生影响,而雨量和湿度则影响蚊虫孳生地的分布。因此,疟疾等传染病的传播会因高温而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藏高原发现未知病毒)

而气候变暖的另一结果则是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带来的可能不止海平面上升和物种灭绝……因为冰川储存了大量水资源的同时,也冰封了数百万的微生物,一旦冰川消融,沉睡的病毒很大可能会重新返回世界,人类将气候和疾病的双重灾难!

我们总习惯性的觉得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会发生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实则不然,潜在的危险早就已经浮出水面,一个新冠疫情已经让人类措手不及,而更多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如果随着全球变暖而出现,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将更加堪忧……面对越来越异常的气候,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也要跟上脚步,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全人类,因为灾难到来的时候,受惩罚会是我们每一个人。

关注科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