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袁绍、曹操之间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被称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之所以被称为是“以少胜多”,是因为一般认为,曹操当年是以区区三四万人马,击败了袁绍精兵十余万,双方的兵力对比在1:4左右。

但是,如果考证战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兵力对比其实是不符合史实的。曹操在综合实力上一点也不比袁绍差,甚至还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当时与袁绍、曹操并立的枭雄们,如刘表、张绣、刘备等,也已经在用“脚”投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兵力对比

对于曹操的兵力,历史上的记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满万”,另一种是“三四万”。

第一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历史,因为曹操当年起兵时,就已经拥有士卒数千人了。而第二种说法,貌似可信,实则不足为信。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自起兵以来,他“败者十二三而已”,保持了70%以上的胜率。在多数战役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他的兵力岂有越打越少之理?

而在歼灭北方群雄的战争中,曹操至少有三次明显的兵力激增:

一是他破青州黄巾军30余万人,收起精锐,号曰“青州兵”,虽然其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按照十里挑一的比例,也应有三四万人。

二是他击破并收降了黑山军十余万,在此过程中,必然有精锐军士并其收入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他在建安三年击破了强敌吕布,并且吸纳了其麾下的精锐之师。

有了以上三次新鲜血液的注入,再加上曹操原有的主力部队,其军力至少也应该有十余万。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在此期间,孙策、刘表等人虽有袭击曹操大本营的机会,却都未发兵。

在潜在敌人都坐山观虎斗的情况下,曹操何以弃十万大军而不用,只拿着零头去跟袁绍死磕呢?

二、实力对比

除了兵力以外,地盘和人口、粮草等要素,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袁绍极盛时,掌握了冀州、并州、青州、幽州四州大部分人口和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说是大部分而非全部,这是因为,在当时,这四州土地上还有其他主人。

在冀州,袁绍虽然自立为冀州牧,但此时冀州仍然有黑山军张燕的十余万人横行在常山、赵郡等地,他们直到袁绍被灭后才投降了曹操。

在并州,除了南部被袁绍控制以外,其中部、北部基本上被匈奴部族所控制。这些匈奴人,并不完全听命于中原的军阀。比如袁绍的外甥高干被曹操攻打时,他向匈奴求救,就遭到了匈奴人的拒绝。

在幽州这片土地上,仍有不少郡县被刘虞的部下占据。幽州原来被公孙瓒和刘虞共同占有,公孙瓒杀刘虞后,刘虞的部将鲜于辅、阎柔等不服,起兵攻打公孙瓒,并成功将其赶出幽州。而后,袁绍联合鲜于辅等,将公孙瓒攻灭。鲜于辅一直在幽州割据,直到袁氏灭亡后才归降了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青州,袁绍面对的敌人更多,诸如北海的孔融,跨海占领东莱的公孙度等等,远未达到占据全境的实力。

所以,袁绍所谓的统一河北,仅仅是名义上的而已,其真正能够完全控制的区域只有冀州大部分而已。

而反观曹操,他经过数年征战,消灭了袁术、吕布、张绣等势力,所控制的区域有兖州、徐州、豫州、司州以及淮南和青州的部分区域。

与袁绍的控制范围相比,曹操一点也不逊色。而从所辖人口数量来看,曹操甚至要超过袁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袁绍所在的黄河以北地区,因为连年征战,“军人仰食桑椹”,连军队都落魄到以树上的桑椹为食物,那么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唯有可怕的“人相食”。

而在曹操这一方,为了战争需要,他接受谋士的建议,在许下进行了大面积屯田,更在各州郡设置田官,负责抓粮食生产,所获颇丰。

所以,史料中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缺粮,这也是令人费解的。

三、外交对比

袁绍与曹操的真实实力对比如何,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外交上一探究竟。

因为,如果双方实力真的对比悬殊,那么在大战前夕,其他诸侯一定是选择站在袁绍这边,对曹操落井下石。可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张绣降曹。张绣曾经在宛城之战中,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双方有浓得化不开的深仇大恨,所以张绣本意是投袁绍的。

但经过谋士贾诩的一番劝说,张绣却改了主意,投降了实力弱小的曹操,这种情况听起来似乎不太合理。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曹操的实力并不弱,在张绣、贾诩看来,他还完全能击败袁绍,否则,张绣决不可能投向自己的死敌。

其次,是刘表观望。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相持时,曾经写信要刘表相助,从背后袭击曹操。但刘表虽然答应了,却既不帮助袁绍,也不攻击曹操,而选择了袖手旁观。

有人以刘表软弱无能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实际上,刘表是坐领荆楚数千里之地的枭雄,岂能有便宜不占?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刘表预测曹操必然获胜,因而不敢得罪他。而他之所以能做出这种预判,皆因为曹操账面实力根本不会弱于袁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是刘备离绍。曹操在徐州击败刘备后,刘备曾不得已归附袁绍帐下。但在官渡之战前夕,刘备又偷偷离开了袁绍。试想,如果曹、袁双方的实力对比是一边倒,刘备为何又会傻傻的离开呢?借助袁绍的军势,痛贬自己的老对手曹操一顿,这难道不香吗?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刘备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他从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已经预判到:袁绍必败,曹操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