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在一年飞到西双版纳,拍了许多照片,对于美食的点滴却输出很少。主因是手上没有资料,又不喜胡编乱造,故等待时机,得来今日一叙。

近来,淘到一本八几年的云南美食书籍,记录了不少的云南菜谱,少数民族风味,其中有一篇讲“香竹饭”的做法,夜里看来还能忆起,江边夜市品味香竹饭的情景与滋味,趁思绪清晰,边回忆往事,边分享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双版纳的时间,有时会逛星光夜市,有时会到江边夜市,星光夜市适合打卡拍照,江边夜市更适合我这种探味之人。

西双版纳的江边夜市,烧烤多,烤豆腐多,榨果汁多……售香竹饭的摊位只遇到一家。如果没看过老资料,我会称其为“竹筒饭”,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分不清竹子的种类。其入口有竹之清香,做法与资料记载近似,我在这里就统称为“香竹饭”,懂行的朋友多指正,莫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边夜市,售香竹饭的摊位是两个小伙子,一节节鲜竹里灌满米,然后放在明火炭中烤熟。这与活跃在大江南北小吃街上的竹筒饭截然不同,想想那些重复利用的竹筒就食欲全无。

我要了一根香竹饭,小伙子从炭火中挑了一根,接着将上面的竹皮用刀劈开,露出被竹膜紧紧包裹的米粒,接过手中,阵阵竹之清香扑鼻,一口下去,伴随着一声如丝般的清脆,竹膜破裂,与米在口中缠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竹膜的感觉很奇妙,也许来源于对竹膜的第一印象,小时候自己买过一支笛子,有一个孔需要贴竹膜,才会发出悦耳的音色。当时卖笛膜的地方是百货大楼,乐器类的商品被归到一个角落,笛膜跟口琴、哨子、吉他弦摆在一个玻璃柜里,被一张白纸包着,当时感觉这种薄薄的东西好贵,生怕吹笛子的时候,把它吹破……如今,儿时贵重的乐器用品,与米混合在口中大嚼,这种感觉,妙不妙?

一根吃毕,问摆摊的小伙子,这么纯粹的食物,是否可以卖到北方,比如冷链运输?他说竹子要用鲜竹,一旦冻过口感肯定没有现在的好,再想想这一次性的竹筒便打消了生财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来翻书,见老资料中在傣族风味里记录了“香竹饭”的做法,有鲜竹资源的朋友,可以一试。原料需要嫩香竹、花生米、糯米或紫米。花生米与米1:5。制作方法为:将花生炒香,去皮,捣碎。糯米淘洗干净,与花生米拌匀,装入竹筒内,清水浸泡4-5小时,用芭蕉叶塞紧。

生炭火,把竹筒斜放在火上烧热,至竹筒表面烧焦,砰的一声,芭蕉叶弹出,取出竹筒,沿着竹筒四周用锤均匀敲裂,剥去竹皮,取出被竹膜紧紧包裹的饭柱,切片装盘。特点为:清香浓郁、软糯洁白,是傣族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江边夜市尝到的饭柱,口感与之不同,米的糯性不高,更加清爽一些,有清香却不浓郁,个人感觉清香为淡,浓郁为厚。

在西双版纳期间,还去寨子里品尝过一次傣味,芭蕉叶上的饭,糯性也不是很高,油润微糯,同去的朋友告诉我,这饭在手中,越攥越好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江边夜市遇到的香竹饭,竹皮烧后也不是很焦,只是褪去了鲜竹那层惹眼的绿,实地探寻与书中记录有所不同,不知是否为一物。

寻味的过程有时与探秘很类似,乐趣与奥秘都在其中,不仅书中有颜如玉、黄金屋,食的过程也一样。探店寻味,不是到处免费吃喝发小广告,而是挖掘更深度的东西,选材、知味、识厨,借“吃”为“道”。我是骞味,懂媒体,懂美食,懂餐饮。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