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9日20时,白俄罗斯第六届总统选举投票结束,现任总统卢卡申科获得近八成选票,再次当选白俄罗斯总统。从1994年上台以来,这位总统已经在这个国家连续“坐庄”26年之久。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极其特殊的政治现象并非这位“欧洲政坛老熟人”一人之功使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成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跟着“大哥”有肉吃

如果你找本欧洲历史地图册,会发现大多数时候都找不到白俄罗斯这个国家——与欧洲大多数国家虽然如今是小国但往往“祖上阔过”不同,白俄罗斯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生活在周边强国阴影下的“隐形民族”,这造就了这个国家极为特殊的集体心理。

历史上,白俄罗斯人与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一样,都属于东斯拉夫民族,公元9世纪到11世纪时,这三个民族的共同祖先曾经在东欧大草原上建立过强盛一时的“基辅罗斯”公国,这段历史成为了“东斯拉夫三兄弟”为数不多的共同民族回忆。

但好景不长,11世纪末,基辅罗斯被东方战力爆表的蒙古帝国所击破,最为靠东的俄罗斯族直接被蒙古人留下的金帐汗国给统治了。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则不得不向西求援,去抱西方其他民族的大腿。其中乌克兰人最终投靠了“远亲”——属于西斯拉夫人的波兰,而白俄罗斯人则求助于“近邻”——属于波罗的海民族的立陶宛。

接下来的历史充满争议,按照后来沙俄和苏联史学的描述,立陶宛对白俄罗斯人进行了种族压迫。但西方的史家却认为,在整个中世纪期间,立陶宛大公国对其下辖的白俄罗斯族予以了充分优容和尊重,白俄罗斯有别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也确实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

但到了16世纪中叶,摆脱蒙古统治的沙俄开始崛起。立陶宛单独打不过俄罗斯,就与波兰联合成立“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围绕白俄罗斯的归属权与俄罗斯进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拉锯战,无奈最终还是斗不过沙俄帝国。

到18世纪中叶,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分三次被俄、奥地利、普鲁士瓜分,白俄的东部、中部、西部也先后被并入俄罗斯。

可能是因为白俄罗斯历史上一直没有单独建国,对沙俄的到来反而比较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白俄曾经迎来过短暂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机会,但其境内始终没有出现像同时期乌克兰的彼得留拉式的独立派人物。白俄最终在西方国家惊讶的目光中,白白“错失”了这次争取民族自决的机会。

一战后的苏波战争结束后,苏联又与波兰再次瓜分了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人在新生的波兰重新成为了“异族”,而在苏联好歹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的加盟共和国。这种对比让白俄罗斯人心理天平更加东倾。

果然,在随后爆发的苏德战争中,白俄罗斯人展现了他们对联盟的忠诚。整场战争中,白俄罗斯在德军通往莫斯科的要道上顽强地拖住了敌人的侵略。苏联卫国战争中,有超过两百个游击大队在白俄罗斯地区活跃,仅白籍“苏联英雄”就涌现出了440个,将军217名,超过300万名白俄罗斯人死于卫国战争,占到了其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大多是青壮年男性。可以说,白俄罗斯才是这场战争中损失最惨重的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苏联也确实给了白俄罗斯相应的回报,战后,在斯大林的强硬外交下,原属波兰的大片区域被划归给了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国土因此扩充了四分之一强。白俄罗斯甚至以独立国家的名义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国”——虽然此时的白俄罗斯不过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国。

虽然同属东斯拉夫三兄弟,但与“二哥”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欺压”一直不服不忿,总想着独立、叫板不同,白俄罗斯对“大哥”俄罗斯的总体心态很“恭顺”和“忠诚”,而俄罗斯似乎也愿意分这位“小兄弟”口肉吃,两者共同创造了一段民族史上“兄友弟恭”的佳话。

现实:他当了普京的老师?

1991年,由于苏联实在过不下去了,白俄罗斯被迫再次独立,独立后白俄罗斯的第一任领导人叫舒什克维奇。此人是个科学家兼大学校长,苏联时期就是个正经的西派,在任的3年间照搬了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政策,大搞私有化和自由化,并引入著名的“休克疗法”推动改革。

但这么搞的结果是,白俄罗斯真的被搞休克了。面对困局,舒什克维奇的第一反应是向西方求救,但却碰了一鼻子灰。对于大多数西方政客来说,白俄罗斯是个存在感稀薄的国家,没有抢救的价值。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事实都证明,苏式国家好像不太适合急切地引入西方的药方,因为原有僵化腐败的体制惯性很强,私有化一旦开个头,权贵阶层就仗着手里的资源巧取豪夺变成寡头,中下阶层则被剥夺得一无所有,所以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先反腐败才是当务之急。

卢卡申科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趁势崛起。1993年,白俄罗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组建了反贪部门,负责人便是卢卡申科,在短短一年内,卢卡申科就利用铁腕办掉了舒什克维奇在内的70多名高官,他因反腐成绩出色而深得民心,当白俄罗斯在1994年改成总统制以后,卢卡申科以80%的高票当选了第一任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苏联体制的崇拜者,上任后的卢卡申科立刻开始了他的“苏联式管理”。卢卡申科打造了独具白俄罗斯特色的以总统为国家权力绝对中心的政治体制: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虚反对派,在经济上全面恢复过去以公有化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方针。

但你别说,白俄罗斯在卢卡申科的这套操作下还真就干得不错,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白俄罗斯一直维持着6%左右的GDP增长率。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遭遇了沉重打击,但近几年似乎又缓过气来,经济在2014年之后恢复了正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卢卡申科为了稳住民心,保留了苏联时期的许多福利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医疗,青少年接受免费教育,企业职工退休保障等等,每年用于社会保障的开支占GDP的7%以上。因此,白俄罗斯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这为卢卡申科的长期执政创造了不可获缺的大前提。

与此同时,卢卡申科对政局与社会稳定极为重视,对街头示威运动十分警惕,毫无保留地以铁腕镇压,扼杀在萌芽状态。他经常对反对派放狠话:“我会用武器打击那些挑战总统权力的人”、“我们会像拧断鸭脖一样对待捣乱分子”、“所有明斯克反对派骚乱者将蹲监狱。我已下令公布所有的材料,让我们的人民看看我们所谓的反对派是什么嘴脸。”

在这方面,卢卡申科可谓是说到做到,在白俄国内,无论是亲西方还是亲俄罗斯,只要是反对派,都会被其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气候,白俄二十多年没有出现能对其构成威胁的政治挑战者。

有研究者比照了卢卡申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施政方针,发现他们在长期执政、打压寡头、强调反腐和对待反对派态度等多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甚至前段时间俄罗斯的修宪也被认为是在“抄作业”:白俄罗斯早在1996年就曾举行过类似的修宪公投,不但取消了总统连任的次数限制,而且把卢卡申科之前的在任时间也归了零。如果考虑到卢卡申科比普京早出道几年,卢卡申科可能还得算是普京的老师。

持续20多年的“暂时稳定”

不过,在俄白两国首脑的频繁互动中,卢卡申科却从来不敢在普京面前以“师长”自居。可能他也看得很清楚,自己和白俄罗斯能有今天,还是离不开俄罗斯“老大哥”的支持。

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在亲俄的卢卡申科当政后,俄罗斯一直对白俄罗斯进行着“持续且慷慨的经济输血”,在苏联解体后自己穷得叮当响的俄罗斯,每年仍要坚持向白俄罗斯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哪怕是2014年爆发乌克兰危机,俄罗斯赖以生存的原油出口利润暴跌近一半后,俄罗斯仍勒紧裤腰带在2015年继续了这笔补贴。

可以说,俄罗斯的这些补贴,才是卢卡申科维持住其经济奇迹的最大秘诀。

而普京之所以愿意掏这笔钱,也不是甘当冤大头。你翻开地图册就不难理解他的苦心:在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先后加入欧盟后,白俄罗斯已经成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最后的战略缓冲区,一旦丢了白俄,则意味着俄罗斯的西部防线彻底失守、战略空间被大幅压缩,北约东扩将再无障碍。

此外,白俄罗斯如果脱离控制,还可能将在俄罗斯周边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多米诺骨牌”效应,苏联当年就是被类似的事件搞解体的。如今的俄罗斯如果不想重温旧梦,就必须力保白俄罗斯不得有失。但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而言,这种“输血”只怕终究难以长久。

但白俄罗斯那边也是没办法:由于漫长的苏联时代的“统筹规划”,白俄罗斯的经济体系高度单一,其工业产值占GDP的25%,其中石油化工又占工业产值的24.5%、机器制造占15.2%。这些主要工业支柱无不需要巨量能源供应,可白俄偏偏又能源短缺,如果没了俄罗斯的支援,整个白俄的经济体系就要推倒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白俄罗斯是不能出现一个与乌克兰类似的“反俄亲西方”政府的,别说卢卡申科和普京都不允许,白俄罗斯民众怕也不敢这么选。

事实上,西方也正是看出了白俄罗斯的这种特殊国情,从没有将攻略、拉拢的重点投向该国,默许卢卡申科长期执政的存在,也算是俄罗斯与西方博弈中达成妥协的一部分。

而这种微妙的妥协,也给了卢卡申科左右逢源的机会。这些年来,卢卡申科一方面与俄罗斯频繁互动,大造“俄白一体化”声势。另一方面,他又偶尔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发表“反普京言论”,以示自己与俄罗斯立场上的区别。卢卡申科正是在这种外交拉扯中为白俄罗斯赢得了不小的外交空间,并依靠这种外交空间对内巩固自身地位,堪称是玩外交平衡术的高手。而俄罗斯和西方也容忍卢卡申科这么玩儿,因为白俄这地方太敏感了,稍有波折就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次白俄大选已经落幕,目前看来,白俄罗斯的现状将随着卢卡申科的持续执政维持下去,随之稳定的则是整个周边地区局势。但谁也不可能永久执政,到8月底,卢卡申科就年满66岁了,这种稳定究竟还能持续多久?被打破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没人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