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想写一写,我最近探过的一家包头蒙餐馆,经营已有十几年。思索过后,不如用一店论多店,横向对比,遇过的蒙餐模式和其生存之道,让此文多一些可读性。

包头的蒙餐经营模式,我能想到的有四种:蒙餐馆模式,风情园模式,时尚轻蒙餐模式,家中黑户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说说蒙餐馆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常见,有些地方将店面缩小就变成了奶茶馆,内蒙的奶茶馆与年轻人心中的奶茶馆是两回事,前者售奶茶、手把肉、蒙古包子等品类,后者类似于水吧。奶茶馆的形成也许先于蒙餐馆,我的资料还不全,大家多指正。

包头这家蒙餐馆,记忆中至少经营有十几年,为了确保信息的精准,又查了一遍工商注册信息,确实有十几年的历史,只不过中间辗转反复,换了不同的地址,不断的注销、开店,好在注册人一直没有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这家店鼎盛时期,包头有几家分店,规模不小。现在我能找到的只有这一家。进店右侧是吧台,吧台上有一些奶制品用于零售,左侧是一些散台,散台的对面有几个包间,整体装修还保留蒙古族风情,用白、蓝、黄、绿、红五色来做软装。

翻开菜谱,前面是羊骨锅作为主推,家常菜为辅,蒙餐位于菜谱的后半部分。当日我观察周围的食客都是来吃蒙餐的,并没有点羊骨锅,家常菜点单率也不是很高……我要了一小份锅茶、小扇羊排、血肠肉肠拼一盘,主食点了店家主推的盘丝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锅茶最先上桌,伴随着几样与之为伍的小食。牛肉干、炒米、奶皮、白奶油。自己根据喜好将这些伴侣加入奶茶中,白奶油添加过后就会端走。

不久,血肠与肉肠的拼盘,随之而来。从视觉上看很是新鲜,肉肠的口感是我这些天探过的蒙餐店里,可圈可点的。细观血肠,中间还有几块肥肉,若隐若现,我翻过一些资料,确有这种做法,类似于哈红肠那条肥肉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扇羊小排,已被改好刀,用手很容易分开,分外酥香,一口咬下去,嘴角都泛起油润,比起那些事业饭中的烤羊排好得太多,市面上那些被称为“烤”的炸物,很让人郁闷。

重点来讲讲这盘丝饼,我向店家请教,听过太阳饼,却第一次在蒙餐馆见这盘丝饼。店家告诉我,是店里自己做的,不算是传统蒙餐。这盘丝饼是将面皮擀薄,肉馅置入其中,再卷成大拇指粗细,最后整条盘成一个圆盘,煎熟。形式新颖,风味不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蒙餐馆的模式,味道做主,规模不大,想来有老客支撑,十几年虽有坎坷,依然活了下来。招待外地的朋友,除了食物,还需要面子。因此,一些带演绎的蒙餐风情园就有了市场需求。

蒙餐风情园,招待外地的朋友很有气氛,较大的蒙古包里可献歌,可跳舞,一套活儿下来,人们的距离立刻拉近。此饭局偏于娱乐,对于食物来说相对较弱。在风情园里,几乎是以喝为主。我曾相识过一个蒙餐风情园的经理,几年之间,开始小玩投资,想来要比普通的蒙餐馆利润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餐的客单价较高,食量偏大,有些聪明的餐饮人,开始转型轻蒙餐,专门针对年轻人,注重装修,注重菜品摆盘,至于菜品不敢恭维,与相对传统的蒙餐来比,一个师傅一个徒弟,想要改行业标准,经验和思想缺一不可,老饕进店烧,年轻人倒是很买单,存在即合理,也是一种市场的需求。

以前在国企工作的时候,科室经常会有招待,单位高人总能找到在居民区里开的蒙餐馆,一个屋子里就两三桌,需要提前预定,价格与市场差不多,羊肉的品质确实还不错,就是黑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我是科室里,年龄最小的,每次都是我搬酒,我们喝酒有个潜规则,称之为“N-1”,N是人数,减掉1后就是白酒的瓶数。如果是对外招待就要拿三十多度的酒,如果是内部聚餐一般用五十度左右的酒,吃羊肉喝酒真的不容易醉,海鲜就不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还是有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餐的发展不止于此,我片面的认为蒙餐的文化与市场化还处于萌芽期,蒙餐食材的高成本,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蒙餐走精致化路线,也许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路,希望有更多内蒙古的餐饮企业登上更大的舞台,看得起在下,可以共谋大业。我是骞味,懂媒体,懂美食,懂餐饮。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