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讲述了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能够一窥古代,尤其是宋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武大郎卖的炊饼,在当时原本称为蒸饼,只是因为要避讳宋仁宗赵祯(“祯”与“蒸”谐音)的名讳,才改为炊饼,而这个时候的炊饼也并非现代的白面馒头,而是有油盐、豆沙等不同口味的一种食物。

除了直接对美食介绍,水浒好汉中也不乏许多吃货,比如那位在五台山当了几天和尚,便忍不住下山开荤的鲁智深,不论狗肉还是牛肉都来者不拒。鼓上蚤时迁路过祝家庄,因为嘴馋竟然去偷了一只报晓的大公鸡,接着便引出了三打祝家庄这出大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祝家庄庄主泉下有知,发现自己诺大一份家业败掉,竟然是为了一只烧鸡,不知会作何感想。说了这么多关于梁山好汉和美食的故事,要说梁山上最出名的吃货,宋江一定榜上有名。

在郓城县当了多年地头蛇的他,不像其他梁山好汉那样没品位,只知道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宋江对食物可是很挑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当初在浔阳江边,宋江与戴宗、李逵二人一起下馆子,一杯酒下肚,宋江只是尝了一口菜便不吃了,原来店家上的鱼并非鲜鱼,而是腌制过的鱼,我们来看《水浒传》原文:

(宋江)呷了两口汁,便放下筋不动了。戴宗道:“兄长,一定这鱼腌了,不中仁兄意。”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这个鱼真是不甚好。

宋江嫌弃鱼汤不好喝,对面坐着的李逵却喝得津津有味,甚至还将原本属于宋江的那一份鱼汤也要了去。后来大家为了让宋江能吃上口鲜鱼,还跟浔阳江上的渔霸打了起来,当然,最后是不打不相识,原来这位渔霸便是后来的梁山好汉浪里白条张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相识后,宋江自然吃上了鲜鱼,临走张顺还特意送给宋江两条大肥鱼好带回去吃,许是宋江吃鱼在行,做鱼却很外行,以至于吃了鱼脍便开始拉肚子,一连拉了三天才好转,期间张顺、戴宗和李逵等人前来看望,竟然都下不得床。

从这段水浒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宋朝时人们对鱼的烹饪手法已经很多样了,比如宋江最先吃的是腌制过的咸鱼,后来还有鱼汤和整条清蒸的鱼,不过味道最鲜美的还是鱼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脍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权贵们喜爱的美食,成语脍炙人口中的“脍”,说的便是它,到了唐宋时期,食用鱼脍的饮食文化传入日本,衍生出了后来的日式生鱼片。

不过鱼脍虽然鲜美,却很容易变质,加上古代物流和保鲜技术的落后,所以想要食用鱼脍,便需要住在离江河湖海较近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为何古代擅长烹鱼的厨师极少,为数不多有记载的都是傍水而居。比如我们熟悉的,擅长做烤鱼(炙鱼)的太和公,便是常年生活在太湖湖边,而因为烹制鱼羹得到宋高宗喜爱的宋五嫂,则是苏杭水乡人家。

除了河鲜,中国古代的菜谱中也极少见到海鲜,这与中国历代王朝多实行海禁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某种特定的饮食习惯的背后,往往是相应客观环境造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现存宋朝的笔记资料,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当时老百姓制作鱼脍的几种方法,下面便从中挑选一个分享给大家,感情去的不妨在家尝试一下。

先将鲜鱼切片,而后再切丝,再用纱布榨出萝卜的汁水,和鱼脍拌匀,堆成花状,放上香菜,浇上芥末辣汁,便可以上桌吃了。

既有萝卜又有芥末,这几样在生鱼片中依旧被保留了下来。现如今的生鱼片多用海鱼,尤其是三文鱼,更是被看作是生鱼片的代表,但在中国古代则多为淡水鱼,我们知道大多数淡水鱼都有小刺,所以古人做鱼脍,多以刺少的鲈鱼为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选料外,鱼脍还十分注重刀功,就如同上世纪涮羊肉的切肉师傅一样,宋代生切鱼脍的师傅极为抢手,并且有专门的称呼——脍匠,据说当时刀功精湛的师傅,可以将鱼肉切的薄如纸,白如雪,轻可吹起。苏东坡曾有诗曰:

运肘风生看斫脍,随刀雪落惊飞缕。
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

短短几句,便将脍匠切鱼脍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从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宋朝人的日常饮食风貌,但这一片繁华最终也因其纸醉金迷的腐朽,消亡于历史的火光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求美食是所有人的共同喜好,但如果发展为奢靡浪费就不值得提倡了,万物皆有一个度,我们在品尝每一份美食时,除了喜悦之情,也不应忘记《悯农》中对一粥一饭的珍惜。

2020.08.12(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