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9期

目 录

聚焦 | Focus

新媒体场景中,如何谈论文学

小 白    麦克尤恩讲稿

选自“中读”

汪天艾    被分成两半的人生

选自“一席”

钟 娜、祝羽捷

萨莉·鲁尼与简·奥斯汀,如何“和而不同”

选自“跳岛FM”

贾行家“说千古文章”二题

选自“得到”

王 敦

永不消逝的文学声波?——智能手机时代的文学收听(特约专稿)

实力 | Main Current

徐怀中   万里长城万里长(短篇小说)

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7期

裘山山   我需要和你谈谈(中篇小说)

选自《花城》2020年第4期

南 翔   果蝠短篇小说

选自《北京文学》2020年第8期

刘 汀   何秀竹的生活战斗(中篇小说

选自《十月》2020年第4期

锋锐 | New Wave

黑 铁   关于弹道学的几件小事(中篇小说)

选自“豆瓣阅读”

张维阳   充满情义的东北叙事(特约评论)

智啊威   杀猴(短篇小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7期

李嘉茵   猎捕一条热带鱼的步骤(短篇小说)

选自《长江文艺》2020年第6期

非虚构 | Non-fiction

刘大先    故乡即异邦

选自《十月》2020年第4期

高彩云 等这辈子:外婆回忆录

选自《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读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现代学人漫谈三题

江弱水   顾随先生的讲堂

选自《十三行小字中央》

张 治   “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选自《读书》2020年第4期

袁一丹历史的转调与滑音:赵元任在1919

选自《此时怀抱向谁开》

书架 | Book Shelf

肖复兴   胡同的声音

选自《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艺见 | On Arts

赵荔红

人性的,最人性的——卓别林及其电影世界

选自《天涯》2020年第4期

聚焦 | Focu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媒体场景中,如何谈论文学

就像照相机、留声机、印刷机曾在文明进程中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看、听、读的方式,并影响到绘画、音乐以及包含文学在内的文化生产机制,当下的媒介之变也在塑造新的阅听方式与交流场景,让文学以不同的路径和形态进入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已有不少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人文类的音频内容,并广受用户欢迎。本期“聚焦”栏目便由此切入,所选载的内容分别来自“中读”“一席”“跳岛FM”“得到”等平台,涉及古今中外各类文学话题,其最初的形态皆非文字,而是各种形态的“声音”:音频课程、线上演讲与播客。

从这些以数字化形态划过天际、抵达耳边的“文学声波”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激发出哪些思考?这里选载的几篇讲稿与实录,或许能带给我们启发……在新媒体场景中谈论文学,恰恰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在表达与对话中激活文学的潜能,在读者和作者、文学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更多可能的联结。

——编者

麦克尤恩讲稿

小 白

(根据“中读”文学精品课

“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讲稿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读”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社交阅读和知识服务平台。“中读”文学精品课第二季“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选取十位与我们同时代的外国作家,邀请活跃于国内文坛的优秀作家担任主讲。

被分成两半的人生

汪天艾

(根据2020年6月6日“一席”

北京场演讲实录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天艾在“一席”

“一席”2012年成立于北京,是现场演讲和网络视频结合的传播平台。已邀请七百多位来自人文、科技等不同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分享见解、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

萨莉·鲁尼与简·奥斯汀,如何“和而不同”

钟 娜、祝羽捷

(根据文学主题播客“跳岛FM”

2020年5月13日节目实录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岛FM”是中信出版集团旗下品牌“中信出版·大方”出品的一档文学播客节目。2020年3月起每周更新,主播和嘉宾每次会围绕一个与文学相关的话题进行圆桌讨论。

“说千古文章”二题

贾行家

(根据“得到”平台

“贾行家说千古文章”讲稿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败坏和污损语言有很多种形式,在感到表达的必要性和理解的必要性之前,人们不会去寻求重建它。但是,我仍然用这句话来结尾:不知道多久之后——这也许取决于彻底的毁坏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结束——会有人来重建中文。”

这话似乎是站在一旁唆使别人:“我去了,你就动身罢。你不要这么萎靡不振,爬呀!朋友!我的同志,你快爬呀,向东呀!”然而我确实没那个能耐,至多是张望几眼,略表敬重。而文学的语言又向来不是孤立的,总要从一些地方去观察和倾听。这不是,今天就倾听到了我们这些新的传播平台。

新平台和写作的关系,我接受一种起码的现实:它如同我熟悉的其他几种语言,总要顺应形势。

形势有自己的物理,不在乎个人的趣味、性情或辞采,形势同样以文人为刍狗,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贾行家《对面有人》

永不消逝的文学声波?

——智能手机时代的文学收听

王 敦

(本刊特约专稿)

王敦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主要从事听觉文化研究。著有《中文系是治愈系》《打开文学的方式》与《经典名著这样读》(合著)等,另有歌剧作品《山林之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在当代的媒介应用条件之下,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不断推陈出新的音频类应用,能否把文学消费的途径从“用眼睛看”给“掰”到“用耳朵听”这边来?也就是说,文学能否借助APP、微信以及播客等客户端,变得更加“可听”?至今“驻颜有术”的古老的文学,会因此而活得更加滋润,还是更加憔悴?

人类的听觉性文学活动在数千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音会向听者传递微妙的意图。如果不知道两种感官模式的区别,认为读者与听者在文学消费上的需求并无不同,那就如同机器人一般天真了。

而要讨论智能手机技术应用场景下“谈论、讲解文学”一类的声音产品,就需要引入一点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思考或者说文化研究的思路,考虑一下“受众”问题……还可以追问的是:人们为什么用手机客户端聆听别人谈论、讲解文学?人们如何听这类声音产品?

——王敦

实力 | Main Current

万里长城万里长(短篇小说)

徐怀中

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7期

徐怀中

当年在革命历史的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小号兵,如今是一度成了“植物人”又被奇迹般唤醒的老英雄,《万里长城万里长》是一部短篇小说,却拥有张力十足的故事场,幽深记忆和当前情状相映、初心和童心合体,文字疏朗,情节别致,感受细腻,况味深远。

——《人民文学》杂志卷首语

我需要和你谈谈(中篇小说)

裘山山

选自《花城》2020年第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裘山山

这篇的写法是受了匈牙利作家马依洛·山多尔的影响,而采用了一个新的叙述方式,简单的说,整个小说是一次漫长的复杂的巨细无遗的倾诉。我想写一个人,一个聪慧好学,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老妇人,生活观念和追求都与众不同的老妇人。对,年近七旬的老妇人。

偏偏是这样一个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如同美人最怕失去容颜,她将要失去的,也是她一生中最看重的东西,智能。再写下去,我觉得我也不是在写一个人,而是在写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一生追求完美,追求卓越,遗世独立,面对突然降临的不可逆转的厄运,依然不愿妥协,不肯就范,进行顽强的孤独的抵抗。在这个抵抗的过程中,她的灵魂熠熠闪光。

——裘山山创作谈

果蝠(短篇小说)

南 翔

选自《北京文学》2020年第8期

南翔

《果蝠》里有一种动物主角:两个大学教师去考察的粤西北溶洞里,神秘消失的上万只果蝠。但这不是动物小说,里面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可以将其归结为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之类。我此前写过《哭泣的白鹳》《消失的养蜂人》《最后一条蝠鲼》《珊瑚裸尾鼠》《乌鸦》等,都是人之视角下的动物,其中有益鸟良兽,也有“毒蛇猛兽”,如裸尾鼠、蝙蝠。

人对动物的悯恤,当然也是悯恤自身;人对情感的珍惜,更是留恋与追挽有温度、有质量、有美感的生活。

——南翔创作谈

何秀竹的生活战斗(中篇小说)

刘 汀

选自《十月》2020年第4期

刘汀

刘汀的中篇小说新作《何秀竹的生活战斗》,是一部有很强概括力的作品。底层出身的何秀竹,在中考、考研、初恋等人生节点,为了与命运抗争,都采取了战斗的姿态。但她生活的每个决定,甚至内心挣扎,又都涂抹着厚重的时代底色。时代和个人的这场双向塑造,究竟哪一方更有效果,实在很难分清。

——《十月》推荐语

锋锐 | New Wave

关于弹道学的几件小事(中篇小说)

黑 铁

选自“豆瓣阅读”

黑铁

本名刘洋。1981年生,辽宁沈阳人。曾在“豆瓣阅读”发表小说多部。现为期刊编辑。

不同于铁西区各种工厂扎堆的大同气质,大东区的工厂气质大多是孤僻的,本厂即是如此。本厂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市区,却被农田和乡村包围,孤立在市区之外,形同飞地。

我继承了厂里人的顽固,试图用写作留住曾经的本厂。当我着手开始写的时候,发现整个过程痛苦而艰难,因为我无法置身事外。小说中的事是虚构的,却也是真实的。在写作过程中,我作为吴志强,在厂区里活了一遭。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重新审视周遭,熟悉的厂区又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的故乡,早已成为地理上的异乡。生活在其中,唯有文学能够让我自洽。

——黑铁创作谈

充满情义的东北叙事(特约评论)

张维阳

张维阳

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思潮及东北城市文学研究。现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作为工人子弟,作家黑铁也在为书写东北而默默努力,并同样以工厂为背景,观察和记录东北的人与事。不同于班宇、双雪涛和郑执等人对往日东北的凭吊,黑铁的小说中,东北工厂的兴衰起落只是叙述背景。他通过刻画工厂子弟的举止言谈和处世原则,挖掘他们在变革岁月中的性格常量,展现其情感逻辑背后的工业区文化生态,以及东北人普遍的性情特质之外,这个群体对生长于斯的土地独有的深情厚义。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笔下东北人的性格以及故乡情义并没有随之损减。在这种不变中,我们感受到了东北这片土地的坚韧与顽强,以及面朝未来的不灭希望。

——张维阳

杀猴(短篇小说)

智啊威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7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啊威

1991年生于河南周口。著有短篇小说集《解放动物园》,小说另见《天涯》《山花》《作品》《青年作家》《广州文艺》等刊。现居河南开封。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被迫走向一种近乎透明的状态。科技发展对个人隐秘的内心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人们担心自己成为异类,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躲入集体的行列中,以获得某种相对的安全。而那些固守内心生活、不合群的人,则慢慢成了异类和被排挤的对象。

《杀猴》这篇小说中的三叔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即便他处在生活的风暴中心,也总能找到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平衡点。无论对生活,还是对亲情,他看似疏离,却无比贴近。

——智啊威创作谈

猎捕一条热带鱼的步骤(短篇小说)

李嘉茵

选自《长江文艺》2020年第6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嘉茵

1996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硕士在读。作品见《雨花》《芳草》《青春》《山东文学》 《福建文学》 《长江文艺》等刊。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者,“雨花写作营”学员。

有人说,如果她把缸里的鱼吞下,刷礼物给她,游艇火箭随她挑。透过屏幕,她似乎听到观众席间传来一阵阵难以言喻的笑声。他们起哄,看热闹,看她如何收场。评论开始沸腾,观看人数出现了小小的峰值,跃到八十,跃到一百五。

评论区留言闪烁不停。她的直播间被冲上首页,印上明晃晃的标语。不时有新观众闯入,问情况如何,吞了吗,吞了多少。游艇向她驶来,还有飞升的礼物盒子,扎着亮绿或荧蓝的缎带。观众们快乐地敲响键盘,如发动了一台冒着蒸汽的火车头,汽笛声声,催促她上路,沿着他们圈定的悬崖之路狂奔。她无暇思虑,自己变作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观众席上山呼海啸,幕布即将被拉开,不由分说。她不能不使他们满意。游艇在鱼缸里逡巡着,火箭即将发射升空,撒下无数金粉金屑,花束云朵,欢乐溢满整块屏幕。她不能不使他们满意。她吸了口气,将头浸入水中。

——摘自《猎捕一条热带鱼的步骤》

非虚构 | Non-fiction

故乡即异邦

刘大先

选自《十月》2020年第4期

刘大先

如同决绝而去不再回头的少年,故乡也同时拒绝了我们的回返。浪漫主义之后,知识分子的“返乡”几乎形成了一种原型母题,自我反思型的现代个体重回故土时往往会经历桃源不在的感伤式怀旧。记忆中渚净沙明、清新修洁的地方已经被现实涂抹得脏乱不堪,外在的风景如同破旧的衣服一样凋敝,人情风俗也变得面目全非。

他亟待救赎的情感找不到落脚之处,只能仓皇逃离。但这个故乡其实是心造的故乡,正表明了这个人与他的乡土的割裂,他从中生长出来,并且日益壮大,最终离去,故乡成了一个忆念中的存在,它与现实不再发生联系。所有的故乡在这个时候都成了异邦。

——摘自《故乡即异邦》

这辈子:外婆回忆录

高彩云口述 赵丽君笔录 杨扬整理

选自《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版

高彩云:1920年生于江苏。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工作者。近年在女儿赵丽君、外孙女杨扬协助下,完成口述回忆录《这辈子》。

编者按:《这辈子》是百岁老人高彩云在女儿赵丽君、外孙女杨扬助力下完成的口述回忆录,堪称一曲世纪风雨中的凡人之歌。其中展现了一位平凡中国女性面对艰难时世的坚忍,也记录下关于地域风俗和时代变迁的若干珍贵而鲜活的细节。

外婆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主的家庭,她的经历非常丰富,可同时又很普通。她上过私塾、教会学校、私立中学,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可以说是浓缩了中国百年历史的人物。

外婆的故事里,人物特别多,她有时候自己凝神想一阵子,没头没尾地就开始讲,土匪、神枪手、盛大葬礼、冤死的大爷……我听得入神。但是,她家族的人物太多了,隔了好几辈的我,怎么也搞不清楚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我读了大学,当了记者,曾经发愿要做口述实录,但是,在外的时间多,在家的时间少,这个心愿总也完不成。后来,我妈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我妈喜欢文艺,她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因此也让她在写作的时候很少有束缚,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妈妈的努力,让我了解了许多湮没在历史烟尘里的故事。那些在我家来来往往的人,在我妈妈的笔下鲜活地恢复了青春。

——杨扬

读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现代学人漫谈三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顾随、钱锺书、赵元任

顾随先生的讲堂

江弱水

选自《十三行小字中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自《十三行小字中央》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著有《卞之琳诗艺研究》《抽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等。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文学批评家,《诗的八堂课》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现为浙江大学教授。

顾随与废名、俞平伯都出自周作人门下,但相比他俩,顾随不那么突出个人趣味,更显广大周正,我认为成就最高。他对诗的阐释,是西方分析思路加感悟兴发的中国固有谭诗方式有机融合的典范。

顾随讲诗词,我最佩服的一点是,他不仅能把优点讲到位,而且能够指出缺点有哪些,在哪里。他绝不迷信任何一人,不管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他都不仅仅能够看出其人其文的优点,而且敢于,并且善于,点出毛病。

顾随讲正心诚意、洁身修己,是个儒家,甚至道学。但如张中行所说,“他心道学而情不道学”,所以能说诗说得热烈,写诗写得缠绵。好诗的标准,在他,是有生的色彩、力的表现、动的姿态,且有隽永的情味和意趣,却非静静的道心、空空的禅意。

——摘自《顾随先生的讲堂》

“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张 治

选自《读书》2020年第4期

张治

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蜗耕集》《中西因缘》《异域与新学》《蚁占集》《文学的异与同》,译有《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及《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合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围城”这个主题下包含了钱锺书在抗战时期所认知的战争局势和生命困境,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圈的状况与问题。回顾他的阅读史,可以说:一方面“围城”之象长久地在钱锺书的战时生活中,深入其心灵脑海,另一方面,“围城”之题也包含了丰富深邃的诗文典故,钱锺书笔下的战争语境与这些伟大的文学传统发生了奇妙的连接。那些曾在烽烟兵火间表现对于人类命运之深切悲悯的中外文豪们,终于成为“患难中的知心伴侣”,通过书本和笔记给予支援,成就了这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摘自《“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历史的转调与滑音:赵元任在1919

袁一丹

选自《此时怀抱向谁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自《此时怀抱向谁开》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袁一丹:1982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此时怀抱向谁开》,学术随笔及书评见《读书》《上海书评》《北京青年报》等报刊。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赵元任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保持“嬉戏”的心态,而这恰是作为公众人物,难以摆脱盛名之累的胡适所缺乏的。这种嬉戏的精神渗透到赵元任学术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最钟情的语言学和音乐创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嬉戏精神的引领下,语言学不再是枯燥的专业,音乐也不仅是业余的消遣,二者都成为赵元任生命中的光与热。

赵元任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也不愿被裹挟入狭义的政治纷争当中,但在某些时刻,语言文字所携带的文化记忆仍是这位“世界公民”行囊里不忍抛却的故物。赵元任漂泊的一生,仿佛是一只断线的风筝,他虽然亲手割断了那根看得见的丝线,看不见的丝线仍系于方音、汉字及唐诗所凝缩的文化记忆中。

——摘自《历史的转调与滑音》

书架 | Book Shelf

胡同的声音

肖复兴

选自《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自《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2020年7月版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古都,不应忘记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这些变化之中,要寻找到有规律的脉络,让后人依据历史的罗盘,还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感受到回家的路上扑面而来的浓烈的乡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写得好一些、深入一些,写出老北京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流淌下来的变与不变的辩证之流、交错之流,以及我们和这座古都有着切肤之痛的共同的情感,与这座古都血脉相连的共生共有的记忆。

——肖复兴

艺见 | On Arts

人性的,最人性的——卓别林及其电影世界

赵荔红

选自《天涯》2020年第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荔红

著有散文随笔集《意思》《回声与倒影》《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世界心灵》《情未央》《宛如幻觉》,电影评论集《幻声空色》等,主编《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假如听到喵喵叫》。现居上海。

正是卓别林的电影,让年少的我,最早体会到爱、温暖、怜悯,让那个南方女孩知道快乐本于悲伤,而悲伤都是为了寻求无尽欢乐;也正是卓别林的电影,让年过半百的我,渐渐衰老的我,体会到爱人与被爱,体会到更多的孤寂,四处弥漫着的不安与恐惧……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个戴圆礼帽的小个子男人,羞涩地笑着,女性化,神经质,似乎超越了时间,又似乎定格在某个时间点。他扬着眉毛,瞪着圆眼睛,好似《舞台生涯》中,临终的卡尔维罗,大睁着眼睛,望向观众席。那双眼睛,充满如此多的渴望与新奇,如此深情,如此孤寂,如此惊惧……

——赵荔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