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天子亦然。但即便是天子,也难以一生诸事顺遂。更有不幸者,譬如大明亡国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不仅活着不顺,连结局都令人扼腕。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不到四十八个小时,这位帝王还深陷在无边无际的泥沼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逼近的大顺军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李自成的大顺军走到了北京西直门。当时的西直门是明代内城的九门之一,不仅在规模上仅次于正阳门,在用途上也是皇宫的一处咽喉。它是玉泉山的水进入皇宫的通道。是故大顺军往前进一步,崇祯皇帝的丧钟就会响一次。

而在李自成真正叩开宫门前,大顺政权已与崇祯帝交涉许久。前一年,即崇祯十六年(1643),刚攻下北京防线榆林的李自成就开始大肆招揽大明重臣,劝说大明放弃抵抗。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又派出此前已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宫与崇祯帝谈判,并明确给出了保崇祯之命,甚至大明政权的条件:"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判当然没有成功。只是深感前路无望的明臣越来越多地选择了投靠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清晨,以兵部尚书张缙彦为首的亲李派主动打开正阳门,北京正式被李自成拿下。而在城门自内打开时,崇祯皇帝正在随从王承恩的陪伴下立在煤山山头。

不存在的后路

崇祯就这么看着朝臣叛变?就这么选择一死了之?他其实也曾自救,只是他的自救手段着实是在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继位以来,为了增强兵力控制乱局,崇祯曾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加收赋税。在崇祯十二年(1639)春又一次加税后,全国纳税总额比他刚继位时增长了整整一倍。虽说崇祯加税也是无奈,但百姓也着实负担不了如此压迫。因而军队建设效果一般,但各地起义越来越多倒是显而易见。李自成,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被崇祯逼出来的起义者。

此外,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吴三桂虽还是明臣,却已与李自成有过关乎合作的接触。即便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大清,但在崇祯死前,北京城内想要抗击李自成的众人还是清楚吴三桂是指望不上的。至于其他藩王或兵将,要么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要么是比吴三桂还靠不住。是故在双方合作无望而李自成兵力又远胜于守城兵力的情况下,崇祯皇帝毫无退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思宗自负的自缢

那是什么让崇祯帝选择在煤山以自缢而收尾的呢?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很多合理的理由,而这其中势必包含崇祯之偏激性格这一条。

不知在你眼中,崇祯是一个性格如何的人?机敏?大度?慈悲?其实这些正向的词大多都和崇祯没关系。他确实聪慧,小小年纪就扳倒了曾经权势熏天的宦官魏忠贤。但也正是因为一开始成绩就太亮眼,崇祯后来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当初卢象昇和孙传庭等大将突然被从内地平寇战场调去北方抗击清军,以至于李自成等起义军有了喘息机会,就是崇祯亲自拍板做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亦是崇祯的性格。崇祯是在党争激烈的宫廷长大的。他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几个月就能一换。有人统计崇祯一朝共四十四相,这都还是总数最小的版本。就连崇祯自己一手提拔的袁崇焕,后来都没能躲开他的猜忌,在被囚禁了八个月后被凌迟处死。

其实说到这,如果你还了解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那就能理解崇祯的自缢了。从性格角度来说,这二人非常相似。这样自负的"天之骄子"最后败在了曾经轻视的敌人手里,败在了自己的决策里,势必不会好受。崇祯能只带着一个侍从赴死,都还多亏了他从小接受着含蓄的中国传统教育,以致他的糟糕性格能稍加收敛。不然京城里的一众朝臣,已经他的子嗣及大多数妃嫔,就不会没上煤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1944年,也就是崇祯皇帝自缢三百周年时,人们在景山立起石碑,称"讫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情,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但大明"加以饥馑荐臻,税敛横急,民不堪命,流寇四起"的滔天之祸亦有崇祯的一份力。

孤独自缢,这个结局是令人扼腕的。但崇祯自身的过错,也同样让人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