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我问他现在工作做得怎么样。他发了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然后轻飘飘的给我发过来一大段字:

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工作做得咋样,天天做着重复,琐碎的事情,每个月领工资的时候,特别像领社会救济粮。说实话,越来越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存在的意义。

不过我还是经常反思,思考为啥会这样,并寻找方向而努力。可是每当站在公司写字楼下,往上望去的时候,总是觉得胸闷压抑,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懦弱。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我的不知所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蛮喜欢的一位作家刘同,出了一本书,取名为《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买来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大概讲述的是作者自己北漂十年的人生生活轨迹,致敬所有正在行程中挣扎着前进的人们。其实迷茫是人的共性,不管是在校读书的学生也好,工作中的我们也罢。

我们在不同的空间维度里,不停地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三观,却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我们正在经历“自我同一性的延缓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子里的世界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就是我们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心理,精神,对自己认知的探索。而延缓期指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找到了部分方向,但并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举个例子,别人说我的性格非常外向,但是我感觉自己偏于内向与外向之间,于是对自己的性格是内还是外,进行更多的思考、自己给自己下一个定义。

之前有一部木偶动画片,主人公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的自己突然跑了出来,与主人公开展了一场谁才是“我”的博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谁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家Marcia认为,同一性是一种自我结构——驱力、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的一种内部的、自我建构的和动态的组织。

自我结构发展的越好,在将来的生活中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反之不好的话,我们会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来评价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来认识一下,自我同一性的不同阶段:

早闭阶段: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思考,被动接受父母或者权威人物预先准备好的路。

扩散阶段:对未来没有规划,也没有动力,习惯性的过着每一天。

延缓阶段:尝试不同的方向,积极的去寻找正确的路。

获得阶段:有明确的选择,知道该做什么,并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表明,处于延缓阶段的我们,常常喜欢去面对很多新鲜的事物,不同的工作行业,或者不同性格关系的人,而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会因现实的问题,而陷入焦虑,不安,甚至会降低自己的自尊,做很多自己都看不起的事情。

丢掉镜子,打碎世界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尴尬?或者走出“自我同一性延缓期”的怪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的分析法:

心理学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叫作手段—目的分析法。对我们的目的进行拆分,设置好不同的小目标。通过完成小目标进而完成我们的目标。举个例子,我们空有买房的目标,但却领着3000,4000多的工资度日,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特别迷茫,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吧。不如我们先定一个储蓄计划,周末做做兼职,或者提升技能,拿到更优的薪资。拆分我们买房的目标,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去积累资本,最后实现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暗示法: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断地暗示自己。告诉自己可以的,能够做好。始终坚信我能行,没有问题。新来的实习生跟我说,不行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但是问他是否有找到合适的呢,却摇摇头,还在纠结中。我们不妨换个方向,告诉自己这个工作可以的,只是自己还没有找到方向,还没花出时间去学习。前面的人都可以成功,做好。大家智商大差不差,我又如何做不好。迷茫,有时候只是没有沉淀下来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习惯保持法:

形成自我的做事习惯,存在自我的良好做事风格。我们常会在各种各样的习惯下,进行惯性的思考。良好的习惯方式,能够带给我们更好的体验。朋友A天性乐观,对待困难,问题,总是乐观的去对待,最后往往得到良好的结果。朋友B情感细腻,遇事总是抱怨,最后总是陷在彷徨无助的状态里。面对迷茫的时候,不如保持一颗向上的平常心,那我们便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逢山过山,遇水过水了。

写在最后:

迷茫什么的,的确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只不过没有必要焦虑式迷茫。唯心主义曾提到存在即是合理。迷茫自然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面对它,对待它,最后解决它。当我们开始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案时,我想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那么,何不如把它丢掉,努力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