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是西藏传统农牧业大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因资源匮乏、产业单一,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白朗县开始引进多家知名农业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山东寿光龙头企业陆续落地白朗,并开始实施“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当地贫困农牧民共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下旬,西藏白朗县青稞进入收割季。

此前,白朗县农牧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整体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山东省的援助下,当地开始进行大棚种植,并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白朗县的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

2016年9月,白朗县成立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白朗县提出了要将“后藏粮仓”打造成高原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

同年,白朗县开始引进多家知名农业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山东寿光龙头企业陆续落地白朗,并开始实施“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当地贫困农牧民共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整理大棚内的滴灌设备。

公司于2017年3月起在白朗县建设温室大棚,“当时对投资白朗县是有迟疑的,所以一期试点只建了205亩温室大棚,我们边建边种,6月试种,9月便有了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棚内开拖拉机耕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朗县温室大棚内的景观。

那时白朗县的蔬果在日喀则市场占比只有3成左右,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于是2018年,他们又将大棚建设面积增加了570余亩。公司员工170余人,其中本地农牧民150人,月薪4000多元(人民币,下同)至5000多元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博览园内的巧克力番茄。

目前红瓤、黄瓤西瓜,人参果、巧克力番茄、香瓜、菜瓜等已进入采摘期,蓝宝石葡萄、美早车厘子等长势良好。

走访发现,电动卷被机、无土栽培、滴灌、智能化控制等在白朗县属于普遍而又成熟的技术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朗县的黄瓤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朗县大棚内的无花果。

大棚改变了白朗,也改变了白朗农牧民的生活。现在农牧民的一日三餐和以前不一样了,早餐他们一般吃糌粑喝酥油茶,中午多是炒几个菜,晚饭下点面条。这样的饮食习惯非常均衡、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白朗县产出的蔬果种类有一百余种。

白朗县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参与大棚种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农牧民合作组织490余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951家,企业、合作社等为1200余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农牧民将有机肥推进大棚,准备施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苦瓜人工授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朗县农牧民实现了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