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也称为水油灯,对于60后70后并不陌生,甚至也是80后小时候回忆的一部分。那时的夜晚,没有路灯,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家里亮着的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火光,也仅能照亮一间屋子,所以晚间出门就成了一种奢侈。不像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夜晚都有路灯相伴了,指引着大家回家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国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电了,虽然第一盏电灯和第一家电厂都是外国人引进的,但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也是大力发展电力,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还继续点了40年的煤油灯?这还得从电的发展史开始说起。

早在1879年5月28日,英国工程师毕晓浦在上海乍浦路点燃了全国第一盏电灯。3年后,英国人又在上海租界建造起了中国第一座发电厂,并在外滩一带串接15盏电灯。虽然这家电厂是由外国人引进的,我国也没有供电的决定权,但它却只比英国电厂晚6个月,比日本早5年,同时也让我国开启了电力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成功点亮上海外滩的路灯后,可是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前去围观,他们还把这种弧光灯称为“奇异的自来月”,可见当时的上海是多么的洋气。只不过当时技术还不成熟,设备总是出问题,路灯也是时亮时不亮的,再加上高昂的电费,所以最终在6年后宣告倒闭。

虽然以失败收场,却让我国萌生了自己供电的想法。尤其是在1888年,李鸿章点亮了北京的紫禁城,让慈禧用上了电后,在第二年就开始创立电厂。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电力事业迅速发展,用户也一年比一年多,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我国已有80座电厂,发电设备总容量也达到了37000千瓦。当然除了照明,电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这些在民国时期都还仅限于大城市,比如上海、武汉等灯红酒绿,而那些偏远乡村地区并没有完全实现通电,依旧过着煤油灯的日子。因为当时电网大基建还未建成,就像1960年的美国已经有了电脑,但并不代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了。

然而大城市用电也不是完全顺利的,毕竟当时社会动荡,战火不断,电在当时是稀罕之物也是是奢侈品,再加上电网也不稳定,如果照得太晚的话,还会受处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不敢多用,没钱人用不起。而煤油灯比蜡烛便宜,比电稳定,自然而然就成了家庭日常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宗的煤油灯多为玻璃材质,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另一侧,还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用来控制灯的亮度。但是这种灯在当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比较昂贵,所以大多数的煤油灯都是自制的,形状各异。

大家都知道,煤油灯全身上下最贵的也就是煤油了。因为那时的煤油都是按照标准分配的,所以为了省油,人们习惯把棉花线做短,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灯,形成了“灯随人走”的常态。不过,那时虽然日子清苦,恨不得把一分钱当两分钱用,但却是难能可贵的平淡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力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我国的年发电量已然达到了44.5亿千瓦,位居世界第14位。只可惜日本人的到来,让中国损失了94%的电力,给经济造成了重创。虽然日本投降至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发电量开始恢复,但是建国初期,缺人才也缺技术,再加上当时首要任务是让人们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人人用上电却是奢望。

直到80年代以后,才迅速形成了区域性的大型电网,实现了村村通电,90年代电力才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实现了普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纵观整个电力的发展史,人们之所以又点了40年煤油灯,主要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战乱,阻碍了电力事业,无法普及,而建国后,虽然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口号,但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灯问题,所以电力依然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大型的稳定电网。

所以电的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更不能忘勤俭节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