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 读历史 品非遗

第二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日报记者安奋伟报道 9月10日下午,第二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式,在忻州秀容古城南城门楼广场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吕岩松,副省长张复明出席开幕式。

第二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期5天,以“游山西 读历史 品非遗”为主题,共分为开幕式、“晋韵流芳”戏曲曲艺展演、“晋艺华彩”非遗传统美术和技艺作品展示、“晋味荟萃”传统食品展销、非遗影像展、非遗项目推介会、“非遗+扶贫”工作交流等7项活动。博览会共设12个展区,汇集各类非遗项目百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省级非遗项目75个,近300人参展参演,其中,“山西三宝”、山西药茶、传统美术文创产品、传统技艺4个精品专题展区更是各具特色。

最美古长城摄影展 雁门关 开展

山西日报记者王利强 张婷报道 9月9日,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最美古长城摄影展”,在长城雁门关开展。这次展览本着“大力弘扬长城文化、积极传承长城精神、发现长城全新之美、用心讲好长城故事”宗旨,宣传、推广、发掘了山西长城旅游板块的内涵和底蕴,贡献了文旅智慧,展现了行业担当。

雁门关是山西长城旅游板块的核心景区。全国各地的摄影专家、达人、爱好者,带着对 中国长城 文化和历史的探求与向往,踊跃投稿本届展览。展览评审组经过严格遴选,选出了120幅精品摄影作品进行展出。这些作品以摄影者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觉、良好的光感、深邃的角度、丰富的色彩,把中国长城的雄伟壮观和历史沧桑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晚上雁门关长城的璀璨灯光,给这古老关隘,披上了绚丽外衣。给长城摄影展的参观者,增加了游山西、读历史、寄情怀、感受长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0日,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走进雁门关”仪式“长城博览在山西”活动在代县雁门关举行。中外宾朋相聚“中华第一关”,领略古老长城的雄伟壮美。山西日报记者孙荣祥摄

“游山西·读历史”具备优质旅游品牌口号潜质

——访景域驴妈妈集团华中和西北大区总经理陈亚洲

山西的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建设的提出,为传统的景点游扩展了旅游空间和时间,是山西全域旅游的战略支撑,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不过,在行业端聚势发力的同时,市场端也急需强势品牌引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虽然在全球都叫得响,但仍属于全国性公共品牌,不利于‘私有’给山西。”景域驴妈妈集团华中和西北大区总经理陈亚洲分析,对比周边省份的“老家河南”“好客山东”等价值观表达口号,山西仍然没有脱离资源依赖,不易找到有竞争力的出游动机。

“好的省级目的地口号应该具备超强出游理由,契合本土优势文旅资源,又与游客自身紧密相关,还方便各地市进行品类划分,以各地产品支撑省级品牌。”陈亚洲表示,目前正火热推广的“游山西·读历史”就具备优质旅游品牌口号的潜质,游山西可以读懂历史,让游客变被动为主动,收获知识,如左权县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历史课本上是讲不到那么细的,但却是“制度自信”最好的史证。而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概念的提出,给各地市开拓了发展空间。首先,省级目的地有了品牌战略,地市级目的地需要用品类填充它,市县级目的地需要产品支撑它,景区景点需要用服务佐证它。其次,消费者做出消费选择时,是先做品类选择,再选品牌认购。陈亚洲说,游客到山西旅游,往往先想到对山西旅游几大品类的认知,古城、古堡、古村、古关隘、大院、根亲、黄河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比如,经过数年的耕耘,市场让晋城“认领”了古堡品类,晋中“认领”了大院与古城品类,临汾“认领”了根亲品类等。

山西日报记者张婷

“一个引领、三个升级”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访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锋

“山西真是个好地方!有璀璨文化,有好山好水,更有触动人心灵的魂和脉。”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锋第一次来山西,是1998年,平遥古城成功申遗,他和团队来编制了平遥旅游发展规划,2003年,他又主持了山西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在刘锋看来,近年来山西重视文旅业发展,不断招商引资,改革创新,让山西的文化和旅游从单一的厚重感有了更多层次感,去年更是成为文旅部组建后获批的第一家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围绕山西省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刘锋给出“一个引领、三个升级”的建议。一个顶层引领。要重视顶层设计,做好“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将山西打造成一个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从文化大省升级到中国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结合文旅融合、大数据、“旅游+”,推出一批主打产品、金牌产品。“三个升级”对应的是三个“好”:好产品、好品牌和好服务。好产品,就是要提升品质,让品质成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刘锋建议策划一批新业态的示范性、引领性的文旅项目,还要引进大集团、大资本来形成新模式、新业态的落地。好品牌,就是真正让“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走向世界,深度推动“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形成山西特色IP,打造一批“山西好礼物”,把陈醋、汾酒、剪纸等做成特色文创产品。好服务,就是做到标准化、品质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结合新基建和5G技术,大力发展山西文旅数字经济,推动新媒体、电商和直播电商发展,探索“互联网+旅游扶贫”模式。

让科技赋能文旅招商

——访中智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骏

“要把山西优质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归根到底需落实到一个个文旅项目上来,以项目建设来推动山西文旅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中智游董事长蒋骏认为,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内涵丰富,包括机构融合、场所融合、业态融合、产品融合等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根据时代发展,结合大数据,让科技智慧最大化赋能于文旅业发展。

蒋骏介绍,科技赋能、大数据有助于项目招商更有成效,运用大数据分析各大投资人的地域分布、关注热点、意向项目类型,研判投资人的投资兴趣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项目筛选、项目包装与策划,提升项目招商的成功率。“疫情后资金成本会上升,文旅投资会更有风险,投资者也会更为谨慎,需基于大数据开展。”蒋骏说,“大数据有助于市场营销更精准,还能让景区管理更科学。”从旅游大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使旅游营销可量化、精准化,利用新兴媒体客户端向游客推送旅游消息。通过关注潜在游客的兴趣爱好、最近动态,有针对性地推荐旅游产品。通过分析网上门票预订情况、酒店预订情况,旅游管理部门能对未来一定时间段内的游客数量以及车流量进行有效的预测,帮助疏导交通,提供适量的旅游产品。

蒋骏说,今年,中智游在山西成立了分支机构,将利用国内领先的智慧旅游软件开发能力和大数据优势,为山西文旅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

纪连海、董耀会、王立群“走进雁门关”

品读长城故事 论道文旅产业

山西日报记者郑娜报道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9月10日上午,纪连海、董耀会、王立群三位文化名人齐聚雁门关,联袂解读长城壮美故事,解析长城厚重文化,献计我省文旅融合发展。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纪连海,在讲述中回顾了雁门关自周穆王巡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的辉煌历史,以及雁门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他说:“雁门关是中国古代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促进民族融合成就晋商辉煌的前沿,更是八路军出师抗击日寇的首战之地。”

谈及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纪连海告诉记者,山西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厚,每到一处都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故事。“山西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不能忘记历史”,可以利用周末开展历史系列讲座,“讲座需要常态化、制度化”,要重新培训导游,“讲游客最想听的”。

“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在讲述中说道,“只有真的懂了长城的伟大,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如何让长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造福社会?董耀会认为,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是最重要的。此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更多地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交流,把长城故事讲好。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则向观众分享了一段战国时期赵国良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万余骑”的故事,带领大家回望了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展现了古代边塞雁门关的军事价值、文化价值。

对于山西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王立群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太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脊梁,这是山西旅游事业的最大特点。”做好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就是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