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是创作于土地革命期间的一部著名歌剧,讲述了杨白劳一家遭遇地主迫害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土地革命期间,《白毛女》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曲目,在全国各地上演,引起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共鸣和对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白毛女》是一把捅向地主阶级和旧社会的利刃,成功地把那些还在观望、犹豫的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投身入革命的洪流中。

然而在今天,《白毛女》却遭到很多人质疑,他们认为,明明是杨白劳欠钱不还,为什么最后背负骂名的却是黄世仁?

他们认为,明明是杨白劳好吃懒做,欠下巨额债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黄世仁逼债也无可厚非。

继而衍生到整个土地革命,他们认为,地主财产也是劳动得来的,是一群农民想不劳而获,于是打倒地主分走了他们的财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是,旧社会不是今天讲法制的社会,今天我们认为的勤劳致富在那时候是行不通的,旧社会把人逼上了绝路,逼得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推翻了那个万恶的旧社会。一句话,但凡还有活路,谁愿意抛家弃子闹革命呢?

《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是地主黄世仁家的佃户,靠租种六亩地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每年上交多少地租由黄世仁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社会没有化肥,没有先进耕种工具,也没有水利工程,庄稼人完全靠天吃饭,一遇天灾人祸就要破产,不得不向地主举债。

杨白劳本来有个妻子,在喜儿三岁的时候去世了,因为看病欠下黄世仁5块大洋。

因为生活困难,杨白劳又向黄世仁借过两次钱,一共欠钱10块大洋。

但是,黄世仁制定的利率非常高,名为“九出十三归”,即借款10元,实际到账9元,每个月加息1元,借款期限为三个月,需偿还利息3元,共13元。以今天的计算办法,这种借款方式的年息达到了156%!高出受法律保护的年化利率24%的5.5倍。

但是,为了生存,明知是坑也必须跳下去。杨白劳借来的10块大洋,经过几年利滚利已经达到30块。按当时农民的平均收入算,杨白劳需要不吃不喝年5年才能偿还,还得遇上收成好的年景。

大年三年,杨白劳被黄世仁逼债,不得不签了卖身契,把喜儿卖了出去,然后喝盐卤水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儿在黄世仁家受尽折磨,在善良的佣人的帮助下逃走,躲在深山中数年,靠取食贡品充饥,由于饮食缺油缺盐,一头青丝变成白发。有村民偶然间见到喜儿,被迷信为“白毛仙姑”下凡。后来黄世仁被八路军镇压,喜儿才重新回到村里。

现代人对《白毛女》的最大误解,是站在现代思维角度去评价当时人们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得出“杨白劳欠钱不还”的错误结论。

杨白劳举债是生活所迫,但黄世仁放高利贷不受法律监督,便可自主决定利息,以一种看似合情合理的办法逼得借款人家破人亡。

有人说,没人逼杨白劳借钱啊,借钱就要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杨白劳起早贪黑,所得收入半数以上要交给黄世仁,连糊口都无法保证,更别说偿还高利贷。

结合当前的各种套路贷,放款人以各种诱惑借款人借款,制定高额高利贷,然后不停地提供借款平台,让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窟窿越来越大,手法与黄世仁何其相似。

悲哀的是,距离推翻旧社会还不到三代人,就忘记祖辈吃过的苦,天真地以为地主都是勤劳致富、佃农都是好吃懒做,才闹革命打倒地主。

笔者认为,一个人没饭吃是个人问题,但几千万人、几亿人都没有饭吃,那一定是社会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又懒又坏”的佃户会冒着杀头的风险闹革命。

真实的现实是,即使是地主,其中也有一大部分是支持革命的,因为他们和佃农一样,也会被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剥削,许多拥有百十亩土地的小地主,过得并不比佃农好多少,因为在当权者眼中,他们才是油水十足的肥羊。这样的世道,怎么能让人安心过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