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前身电力船舶(Electric Boat)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成立了。看了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当时的这家公司,主要市场在水里。没错,从电力船舶开始,通用动力为美国制造潜艇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潜艇,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设计出了潜艇的概念。16世纪,真实意义的潜艇出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潜艇第一次被用于军事,南北战争中,潜艇第一次成功击沉敌舰。但是,直到此时,潜艇都一直是由人力作为动力的,航速极慢。而且,在传统的战争观念中,潜艇这种潜于水下打击敌人的武器,一直被视为有损道德的下下策,其研发进度较为缓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局面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发生了质的改变。新型驱动方式的到来让潜艇的研发充满了新的选择,18世纪至19世纪,潜艇的研发迎来了新的春天。19世纪末,一个叫约翰·霍兰的爱尔兰人痴迷于潜艇的改进,并移民美国,向当时科学技术蒸蒸日上的美国提交了第一个潜艇设计。但在这个设计方案中,潜艇依然是人力驱动,不切实际。经过几番周折和不懈的努力,1897年,霍兰将当时最新的工业技术融入潜艇开发,在美国研发、建造了霍兰六号潜艇。这艘潜艇史无前例地采用了内燃机、电动机的双驱动方式:在水面上采用汽油机驱动,并为电池充电;在水下则采用电动机驱动。内燃机与电气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潜艇的馈赠,也让霍兰成为了现代潜艇之父,开创了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先河。

但是在当时的美国,这种一直被视为“不道德”的新武器,倘若直接面向大众,无疑会受到难以想象的巨大阻力。霍兰用尽心机,在1899年成立了霍兰鱼雷艇公司,打着鱼雷艇的幌子,让人觉得,霍兰生产的不过是用“电”驱动的鱼雷艇罢了。后来,在一位叫伊萨克·赖斯的律师的帮助下,霍兰的新公司获得了更多电力技术相关公司的支持。赖斯不仅为电力船舶吸引来了更多的资金,还广泛结交名流,以增强公司的社会信誉。在此基础上,他还大力向美国海军推销这种新型潜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推进系统的新型潜艇让美国海军很感兴趣。1900年4月,美国政府购买了霍兰的潜艇,编入美国海军。潜艇,从这时开始,正式成为一种海军舰艇。

不过,霍兰也在这次交易中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赖斯利用霍兰的设计赚得盆满钵满,将新型潜艇的技术卖向全世界,英国、日本、俄国等都是潜艇的买家。但赖斯在赚钱的同时,也无形中推动了潜艇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将潜艇技术卖给了英国著名的防务系统公司维克斯,反而推动了潜艇技术的改进,相互促进技术进步。

随后到来的两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军工企业的试金石,电力船舶公司也不例外。他们在一战期间建造了85艘潜艇和722艘猎潜艇,在二战期间建造的74艘潜艇和400艘鱼雷艇。战后,按合同金额计算,电力船舶在美国军工企业中排名第77位,稍有起色。

这时的电力船舶离后来的通用动力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差别。而战后战略决策的转变让电力船舶成功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防务集团。随着40年代末冷战序幕的拉开,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迅速升温,军工技术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而降低,反而是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二战的经验,让美军看到了空中战争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发展空军。1947年5月,美国陆军航空兵脱离陆军成为独立的美国空军。

电力船舶公司也看到了冷战时代的新变化,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1952年,公司更名为通用动力,并于次年收购了著名军机制造厂康维尔,目标直指空军武器装备。当时,康维尔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是美国的波音公司,后者在1947年推出的B-47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喷气战略轰炸机,在美国投入了空前大规模的生产。康维尔在被收购之前就决心研发新型轰炸机,与波音相抗衡,并初步研发了后来代号为“盗贼”的超音速中程轰炸机。但是,波音公司紧接着推出的B-52远程战略轰炸机有着“盗贼”难以媲美的续航优势,直到康维尔的设计正式面世,波音的B-52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让康维尔左右为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通用动力的领导下,“盗贼”的命运得到了逆转。通用动力采用了子母机的概念,在轰炸机母机下吊挂子飞机,增加空中袭击的杀伤半径,并将其命名为“超级盗贼”。这种奇特的设计思路最终赢得了美国空军的青睐,成功入编,编号B-58。虽然B-58具有航程短、造价昂贵、事故率高等缺点,仅服役五年,但是在当时,这个设计还是成功地让通用动力进军了空军领域。

不过,通用动力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但却很快遇到了空军领域中真正的对手——洛克希德。当时,美国希望研制一款能够飞越苏联领空的隐形飞机,通用动力努力争取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战略侦察机项目,基于“超级盗贼”,提出了“石首鱼”(KINGFISH)计划,意为隐身比“超级盗贼”更厉害。然而,万万没想到却输给了洛克希德的SR-71“黑鸟”侦察机

通用动力还没有全盘皆输,在B-58正式服役的同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寻求新的订单了。1960年,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被成功击落,飞行员被俘。这一时间让美国空军开始调整战略部署。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推出了“实验性战术战斗机”(TFX)项目,汇聚空军和海军力量,协同研发新机型。包括通用动力在内,波音、洛克希德、麦克唐纳、共和、北美等有空军业务的防务系统公司都蠢蠢欲动,都想来分一杯羹。这次,通用动力没有让对手得逞,以F-111战斗轰炸机赢下了这场激烈的竞争。这次博弈,让通用动力脱颖而出,拖垮了多家军机公司,尤其让波音这个老对手在军机领域一蹶不振,几乎再无成功的大订单。虽然F-111在越南战争中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其衍生型号不断演进,在海湾战争等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依然是美国空军的重要军机装备。在军机方面的成功,让通用动力从水里飞到天上,成就了一代军工帝国的崛起。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通用动力也不例外。在军机领域大显身手之后,通用动力却在同时想进军的民航客机领域遭遇了滑铁卢。在波音和道格拉斯基本已经占据市场的情况下,通用动力推出的康维尔880、990等飞机,为了追求速度竞争优势,客舱变窄,最终分别只卖出了几十架,草草收场。

这次失败也一定程度上让通用动力坚定了自己军事防务的发展定位,从而在这一方向上继续拓展业务板块。1982年,通用动力收购了克莱斯勒战斗系统,组建为通用动力战斗系统,集成了更多的军工优势资源,发展综合性的军事防务体系。

然而,在冷战接近尾声的时候,通用动力却自己砸了饭碗,可以说是亲手毁掉了这个辉煌的军工帝国。原本在1990年,麦克唐纳公司和通用动力合作研发A-12式攻击机,计划于90年代中期面世。美国海军希望这款新机能够在航母上大显身手,于是下了很大的订单。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通用动力的研发就出现了异常,经过海军与国防部的联合调查,通用动力存在隐瞒设计问题的情况,A-12有极其严重的超重问题,逼近弹射器的操作极限,根本无法在航母上正常起降,而且,过高的性能指标和隐藏的诸多问题,让飞机的成本远超预期,让美国海军根本难以承担。因此,海军决定大幅减少订单,而通用动力和麦克唐纳公司也只能提交一个飞机模型,并恳求推迟首飞。最终,1991年,国防部长切尼宣布全面停止研制A-12,并要求通用动力归还20亿美元研发经费。这让90年代初本就发展放缓的通用动力雪上加霜。通用动力任命前空军飞行员和宇航员威廉·安德斯为新任CEO,希望利用他在航空领域的人脉帮助通用动力渡过这场危机。但是安德斯却在苏联解体后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认为冷战后军工产业必然产能过剩,于是裁员25%,并从竞争激烈的航空领域撤出,专注传统的潜艇和地面装备业务。因此,通用动力可以说是卖光了家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通用动力将战术导弹部门出售给休斯电气,将旗下的赛斯纳飞机出售给德事隆航空;1993年,通用动力将固定翼军用飞行器部门出售给洛克希德,其中就包括F-16的生产线,将空间系统部门出售给马丁·玛丽埃塔公司;1994年,通用动力更是将自己在军机制造领域最为骄傲的康维尔飞机结构部门出售给了麦克唐纳公司。这样一来,通用动力一夜回到解放前:卖的钱是收了不少,填填补补,还了一些债务,但是公司规模又回到了当年的电力船舶一般,一手打造了航空帝国就此被败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