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历史中,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令世界震惊,他们对于战争的渴望和残忍的程度甚至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而从日本的历史上看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对于战争的定义就已经发生了转变,通过在国内通过政策宣传、信仰传播和专业教育,他们已经彻底将日本人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扭曲。军队中的军官出于对荣誉和地位的追逐,年轻的热血青壮士兵被浪潮裹挟盲从。基层的民众因为对于美英的恐惧,加上神道教在一旁推波助澜,鼓吹虚无缥缈的战争理论。这种种因素都造就了日本军队残忍和暴虐的根本属性,也为整个亚太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笔者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杂的日本战前社会

复杂的日本战前社会

日本自从中古时期就建立起来了严格的等级社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当中的“士”阶层是社会的治理者,在其之上还有权贵和皇族。这种等级思维已经深入到了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一直延续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高级政客和军队中的元老军官掌握了大权,他们通过了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从长达数百年的幕府统治者手中拿回了权力,所以他们也将战争视为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在国际上窃占了我国的台湾地区。同时也在国内塑造了一批新的权贵阶级,大量的士兵通过战争成为了军官,大量的军官通过战争成为了贵族。这样的阶层流动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成为军官意味着家庭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改变自身的生活状态。而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更会获得荣誉和地位,令自己和家庭成员同沐光荣。当时日本的民间社会中依旧保留着崇尚英雄的风气,战场上英勇作战的人会收获邻里的尊敬,他们的子弟在学校中也会备受关照。美国人A·J 派克的《神风特攻队》一书中记载: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略上海之时,三个日本兵抱着炸药,连人带炸药地撞向铁丝网,为日军开启了一条侵略的路线。日本人把他们当成军神崇拜。为他们建立铜像。当这三个兵士的母亲坐着特别列车巡回国内之时,群众中的妇女靠近她们,毕恭毕敬地吻着她们的衣角。”

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使得男子从军,军人好战成为了一种常态。而日本军队在战场上的疯狂之中,有一部分就是为了要争取自己的荣耀和地位,随之而来的物质利益反而更像是一种附赠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新晋入伍的青年人而言,对于他们影响力最大的还是热血和冲动。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固定,民粹主义的煽动性言论对于他们的促进力更为直接。比较有代表的就是北一辉和大川周明等人的右翼理论。表面上看起来令人热血沸腾,但实际上却是建立在战争苦难伤痛之上的黑色论调。北一辉在他的《国家法案改造大纲》中提到:

“日本正在仿效西方国家的毁灭性榜样。那些拥有金融、政治、军事权力的人们在皇权的庇护下,都在维护自身的不正义权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不外乎是各封建国家经过一个时代的内战后取得统一的记录。唯一可能的国际和平就是经过这个时代的国际战争后取得的封建式和平。这种和平将由于出现一个可以统治世界各国的最强大国家而实现。”

由于信奉者越来越多,毫无判断力的基层军官和年轻人就会被这种群体性意识所裹挟,而陷入了集体的迷醉之中无法自拔,甚至混淆自己的固有价值观念。对于保守派政治人物的刺杀也是由此而来,从原敬首相到滨口雄幸首相,再到犬养毅首相和二二六兵变中殒命的众多元老。他们都是在狂热而且失去理智的青年人的激烈行动下失去一切。而对于施暴者而言,他们却是毫无悔意,甚至认为他们自己才是正义的。这样的盲从心理致使日本军中嗜血者不会受到惩罚,因而会越发蔓延。最终难以收场,出现了战场上近乎疯狂的血腥刽子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波助澜的宗教思维和专业教育

推波助澜的宗教思维和专业教育

日本的民间信仰实际上非常庞杂,无法有序厘清。但是当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神道教思想,它从系统上肯定了天皇的神格,并且规定了天皇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根据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的衰亡》记载:

“在日本,‘神’的含义与西方的含义不同。对一个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神,就象他父母师长是小神一样。他对天皇的感情,不只是敬畏而且是爱戴与尽义务,而且不管他的地位如何低下,每个臣民都觉得与天皇有家庭血缘关系,认为天皇是他们大家的父亲。”

正是有了这一重身份和关系的加持,日本对于天皇的效忠程度大多都是发自内心。战场上的军人和日本民间的社会有很多都是出于对天皇的尊敬和忠诚而不断推进战争的进程。加上国内的宣传,很多民众对于英美等国普遍具有恐惧的意识。自从佩里叩关的黑船事件,日本对于西方的防范一天都没有松懈。普通民众整日被灌输西方想要扼杀限制日本的发展,日本只有通过战争来维护自身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自然会有大量的民众支持战争的继续。“原子弹下无冤魂”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出现了高军事素质的职业军人。职业军人在日本接受专门的“皇国教育”。从根本上鼓吹战争和死后成神的思想。在《神风特攻队》中记载:

“日本的兵士都认为即使不幸身死战场,亦可以参加众神的行列,灵魂永棲靖国神社接受万民的祭拜。对于日本兵来说,似乎是不必命令他们战到最后的一兵一弹。因为在开战之初,日本的战争指导者,就一再的训诫他们,不能背对着敌军逃跑,这是最为卑劣的行动,将污及家族,使祖先蒙羞。是故,日本兵士所憧憬的最大名誉是为天皇效死。”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军人都成为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工具。再加上日本在蒙古西征、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所以民众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已经淡漠。他们只记得战争打响后,战争模式对于经济的刺激。因而在很多人的眼中,战争似乎就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策略,并不值得畏惧。所以,日本从上到下都对于战争有了近乎疯狂的执着,才会出现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日本在二战中的残暴和嗜血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来源。军官渴望获得荣誉和地位,青年人被理想和热血裹挟盲从,民众出于信仰和对于英美的一贯恐惧。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整个日本都成为了一座战争机器,将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拉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